杭州市临安区实施“11725”工程一体化统筹推进三轮修志工作

发布时间:2024-11-14 23:52:31

    杭州市临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落实总书记关于“高度重视修史修志”的指示。自2023年以来,根据浙江省、杭州市地方志部门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第三轮修志工作。在省、市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下,锚定修志目标,以编纂《杭州市临安区志》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大胆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五个推进”。
一、领导重视,精心谋划,统筹推进
        临安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地方志事业发展,高度关注第三轮志书编修。2023年9月,区委书记在区地方志研究室的汇报材料上做出肯定性批示;10月,区政府第二十二次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第三轮修志工作。区长办公会议后,区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临安区第三轮修志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明确第三轮修志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工作要求等。提出《杭州市临安区志》要修“通志”,上限自事物发端,下限至2025年底;要修“佳志”,争创全省和全国一流精品。2024年4月,临安区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分管副区长主持会议并部署第三轮修志工作,区长作动员讲话并对修志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锚定修“通志”“佳志”目标,以临安之“志”存当下之“史”、明未来之“路”、便社会之“用”、聚广泛之“力”,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专业建设、强化督导考核和运用好“天目智慧史志”数字化平台等方面,确保各项修志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全力推动全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模式,形成共识,一体推进
        区志编修工作是一项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从篇目设置到业务培训,从资料收集到志稿撰写,从修改补充到审核出版等各个环节,每个流程,都需要各部门、各镇(街道)、各行业的积极参与和鼎力协助。编修区志对各参编单位来讲既是一次提升修志能力的实践,也是一次丰富地情资料的机会,更是全面锻炼干部专业能力的契机。
        为高水平编修新时代临安区志,临安区地方志研究室挺膺担当,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和工作谋划,并结合省、市有关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修的部署要求,在前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在第三轮修志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以《杭州市临安区志》编修为核心,一体推进镇(街道)、部门、村(社区)编修志书,实现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村(社区)志编纂创新。具体计划为“11725”工程:即编修1部区志,17部镇(街道)志,2卷《临安美丽村(社区)志丛书》(青山湖街道卷、於潜镇卷),以及5部专业志书(交通志、妇女志、电力志、青山湖科技城志、工业志)。在区地方志工作会议后,各个区志参编部门、镇(街道),统一思想,迅速行动,100余家参编单位全部落实分管负责人,其中80余家已落实撰稿主笔,18个镇(街道)全部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撰稿主笔,形成了良好的修志氛围。同时,部分单位、镇(街道)也已经开展专业志、镇(街道)志的纲目编制、资料收集工作。 
三、专家引领,全员参与,合力推进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临安区秉承专家修志、科学修志理念,在谋划启动三轮修志之初,就考虑引入高层次、专家型人才作为区志的主编,组建“精干、高效、协作、奉献”的区志编辑部,建强三轮修志编纂队伍。几经寻访,聘请臧军担任区志主编。他是全国知名的耕织图文化研究专家,曾参与临安一轮修志,担任《临安县志》主编助理;在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期间主编了《浙江丝绸志》,任省作协党组书记时主持编纂了《浙江通志·文学志》,既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又具家乡情结和方志情怀,是担任临安修“通志”“佳志”主编的不二人选。
        区志编辑部的组建考虑了两个结合,一是年龄老中青结合,既有熟悉本土本行业情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学历高、业务专、熟悉网络技术运用的年轻人;目前,区志编辑部14名编辑中有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4人;60~70岁3人,50~60岁2人,30~50岁6人,30岁以下3人。二是人员内外相结合,既有热爱方志文化、文字功底好的外聘老师,也安排区地方志研究室内部各科室全体人员参与三轮修志,承担相应工作,把三轮修志作为史志人才培养的演兵场、训练营,加强史志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区志编辑部有外聘编辑5人、区地方志研究室在编人员9人。编辑部制定了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编辑人员信息登记表,确定每周一召开工作例会。下一步,还将根据需要,举办各种形式业务培训会,指导各参编单位修志业务骨干提升资料搜集能力和志稿撰写水平。
        临安区还邀请多位省、市业内专家和十余位临安本土专家型老领导和老同志作为三轮修志的智囊团,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研讨会、评审会,分类、分专题征求第三轮修志意见与建议。
四、绘制蓝图,打磨纲目,扎实推进
        大纲是志书框架的蓝图,更是志书编纂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大纲,就没有高质量的“佳志”。临安区把打磨高质量大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杭州市临安区志》篇目大纲自2024年3月形成初稿,7个多月以来,三上三下,广泛征求各部门意见,实现意见征求全覆盖,现已修订为第7稿。纲目编制过程中,深入研究“八八战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围绕临安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共同富裕、科技创新、吴越国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谋篇布局,突出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设置自然保护地、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篇章,展示临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围绕共同富裕,设置农村建设篇,侧重记述临安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工作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成就;围绕科技创新,设置工业篇、科学技术篇和青山湖科技城篇,突出反映临安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中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吴越国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吴越国历史文化保护与宣传等方面资料,设置临安吴越国历史文化篇,突出反映临安特色历史文化。
五、修用并重,深化研究,借势推进
        修志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次地方历史文化的大调查、大发现、大探讨、大总结、大展示。临安区借第三轮修志东风,秉承修用并重理念,统筹谋划,在全面收集资料同时,以一个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形式,深化资料收集与专题研讨,撰写理论文章,推进临安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推广,实现在编修地方志的同时运用好地方志资料,以地方志资料直接服务好当下。如,围绕对临安有影响力的重要历史事件,初步实施了耕织图文化(诞生在临安的“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浙西民俗文化、华光潭水库、杭徽公路等专题。目前,耕织图专题举办了“一图传千年 一城越古今”耕织文化周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并实现了研究成果向文旅市场应用的转变,五集电视纪录片《寻找耕织图》也在杭州电视台连续播出;华光潭水库专题开始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还将紧密围绕第三轮修志,编列一批临安特色专题,在深入研究、挖掘、提炼的基础上,形成一批学术成果,从而丰富、充实第三轮修志成果,促进修志过程中相关成果的及时转化,实现修用并重,一举多得的效果。 

杭州市临安区地方志研究室

“方志浙江”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一网百馆

“方志浙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