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龙港年检2021
P. 93
自然环境
了明清时期江南民居的特点。 重建。西临鹤河,河西有石桥浮跨水面,长达53间,
麟头原作淋头,又作林头,古代是睦程里的一 俗名蜈蚣桥,与寺合为一景,20世纪70年代毁坏。
部分。缪程里包括淋头、对口、三大缪(庙)及横阳 此寺历经700余年,极盛时有僧近100人,耕田6.67
支江西岸的四大、桥底等地,麟头位于睦程里中心 公顷(当时农禅并重)。20世纪50年代中,众僧星散
地带。浙南缪氏始迁祖缪铜,五代后唐时从长溪赤 还俗,寺中亦办了各种厂、校。“文化大革命”期间,
岸迁居睦程里,耕读传家,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有 寺院被破坏得不可辨识。20世纪80年代,觉圆到
进士缪若虚、缪从龙、缪梦远、缪梦达、缪元德、缪 此住持,始恢复为佛教道场,先后建西厢楼、东厢楼
隆、缪思问、缪正叔等。 各6间。20世纪90年代建成大雄宝殿,黄墙碧瓦,
经明清战乱,睦程里缪氏族人星散,回迁的很 雕梁画栋,气宇巍峨壮丽。尚有天王殿左、右的钟
少,后其他家族陆续来迁,仅麟头就有马氏、方氏、 鼓楼。全寺占地3000平方米。院前旧有跨梁方井,
吴氏、李氏、董氏、姜氏、陈氏、林氏入迁。 水极清碧,旱不涸,涝亦不溢。井栏原有直行题字:
近代以来,麟头村文风再次兴起,出了姜立夫 “助教林牧妻周六娘,男公定董蔡芳造,时元丰八年
和姜伯驹“父子数学家”“乔梓双院士”。 乙丑岁仲秋。”可见由来已久,是江南仅存的一口宋
麟头村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井。
安福寺 位于舥艚中段村。舥艚原是由海涂淤积而 清华道院 位于湖前,俗称东岳观,原为江南最大道
成的古集镇。据传,某年三月初日,有老婆子在屋 院。南宋下涝进士陈师川于端平年间(1234~1236)
前纺纱,忽然来了一只白鹿,衔走熟睡在她脚边的 所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陈氏后裔重修,并
孙子。她一边追一边喊救,人们闻声都尾随追赶, 捐香火田2000平方米。此后虽渐衰微,但尚存原有
到了土冈上,白鹿把孩子一放,不见了,而所居的村 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道院被破坏得面
庄却已被海浪淹没,他们这才感悟到神鹿的搭救, 目全非。1981年,始由老道人信有(知白)住持。信
从此称这土冈为“鹿塘”。后渐平圮,盖了庙,每年 有少年学道,在荪湖山紫云洞修行多年,“文化大
这一日,村民到此聚会祈祷。这就是安福寺的由来。 革命”中被迫回乡返俗,以针灸为人治病,颇有声
清同治元年最后一次修建后,已近200年,1994年 誉。信有到院一年,修复残存的东岳殿(中殿),翌年
台风袭击下坍毁。释子西空少年出家,中年为基层 又添建后轩3楹,至1988年重建天王殿(前殿)5楹,
干部,晚年又入佛门,见到这嘈杂的鱼埠居然还有 逐步恢复旧观,以偿夙愿。清华道院附近,有文昌
这一角可以闹中取静,调养身心,便发愿化募重建。 阁,传为明代名宦吴宝秀早年读书处。清道光年间
至1997年,已建成大殿及左右厢房(僧寮、客室、厨 (1821~1850)其后裔画家吴第,晚年则栖身于附近
房)和后进的地藏殿,此后续建的还有天王殿和观 的居士林。还有鹤浦亭,建于宋末,屡圮,1984年
音阁。此寺院宇整洁,花木掩映,布置得体而不庸 重建。
俗。
芦江报恩寺 芦江报恩寺,原名报恩院,后改名报恩
香林禅寺 原名香林教院。位于徐家庄社区,始建 寺,俗称芦江寺。唐大中十三年(859)建(弘治《温州
于宋淳祐四年(1244),为今龙港境内和江南一带最 府志》)。发扬主为柘园三世祖陈琪。陈琪出生时,
大寺院。清康熙年间僧应山、光绪年间僧成纪重修。 其母窦氏难产,在母子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坚持“宁
民国三十一年(1942)释西震重修。1984年释觉圆 我亡求子存”。 陈琪长大后于唐大中二年(848)登
7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