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 - 台州史话
P. 95
第四章 名士风采
姓、扶植杜氏后辈和救济布衣之交及馈赠门客。拒收礼金,严于律己,
因而时常入不敷出,甚至身穿旧衣,袍短不遮脚。杜范诗有云:“宦尘
役役走长途,岁晚离家只自叹。风入破舆寒彻骨,雪穿疏幌乱沾须。”
杜范《清献集》卷 4 记载:有一富户邀请杜范到家盛宴款待,一日富户
拜访杜范,时已中午留饭,仅有葱羹麦饭,富户发怒告辞,杜范作诗相
送:“葱疗丹田麦疗饥,葱羹麦饭两相宜。请君试上城头望,多少人家
午未炊。”
杜范从未为杜氏家族子弟谋取一官半职,师友、门人个个清贫度
日。杜范向朝廷荐举优秀地方官,如宁国府通判尹焕、翁逢龙,永嘉
学派葛应龙等。属于杜氏南湖学派门人如车氏一族、项诜、张子善、邱
渐、方仪、潘希宗等,这些人才学高,但杜范均不荐举,终老乡间。
宋朝开国初,宋太祖公开鼓励大臣“ 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
欢”,因而官员只要有钱就置歌伎追欢寻乐,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
官越大,府中歌伎越多,权奸们更多,形成全社会上下蓄家伎成风。
布衣之徒南宋名士方应龙“买姬妾数十人,吹笙鼓琴歌舞以娱宾客”;
南宋黄岩谢希孟辞官后,在台州宴请金华陈亮,“借郡中伎乐,燕之东
湖”。宋代,私人歌伎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或百余人,唯有杜范没有
蓄养歌伎。
杜范逝世后,朝廷赠少傅,谥清献。著有《古律诗歌》《奏献》《外
制》《 经筵讲义 》等,后人辑为《 清献集 》。宋末著名史家方秋崖撰
《祭杜丞相文》,将杜范与司马光并论:“与文正(司马光)其清介同,
其公忠同,其夙夜劳瘁,以遗其身者无不同。然青山流水,居无五亩之
园。”宋末诗人戴昺诗赞:“有官居鼎鼐,无地起高楼”。《续资治通鉴》
说:“清修苦节,室庐仅蔽风雨。”《宋史》将杜范与礼部尚书李韶并称,
称“ 以廉直著,时称李杜 ”。清代史学家陆以湉在《 冷庐杂识 》中记
述,中国历史上有 7 个“李杜”均以功绩人品学识廉正著称,有东汉李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