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8 - 徐霞客天台山游记探析
P. 298

小东门( 又名水陡门、德升门 ),大南门( 又名玉笥门、
               环碧门 )、小南门( 又名广济门 ),大西门( 又名永清门、

               原名通越门 )、小西门( 又名利济门 ),大北门( 又名
               金庭门 )、小北门( 又名跃龙门 )。按方位称城门是老

               百姓的俗称,其他各朝代城门名称不同是文人的杰作。

                    天台古城墙是明代形成的格局和规模,清康熙和光
               绪年间曾大修。民国三十四年( 1945 年 )秋,国民党

               驻军拆城石筑碉堡,古城墙逐渐被破坏。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出生的民众,记忆中的城墙是断断续续残缺
               不全的。笔者 1959 年上城南小学读书,脑海中留下的

               城墙城门只有大东门、大南门、大西门,这 3 座城门上

               有房屋,有人居住,还有小南门,只有门洞,城上无房
               舍。杏庄路集贤阁旁和小西门利济桥边,城墙还在,无

               门洞,各有一个缺口供通行。北边的城墙和城门,没有

               任何印象。1970 年,笔者在内蒙古屯垦戍边,参加浙
               江慰问团的天台代表老丁告诉我们,天台这两年最大

               的变化就是把城墙拆除,开辟成了环城马路。1986 年,

               笔者回到故乡时,城墙不复存在,城门城楼更是倾巢之
               下无完卵。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城东“ 胡公园 ”

               门前发现一截长十数米、高宽各数米的黄土堆,仔细观




               徐霞客天台山游记探析
       280      XUXIAKE TIANTAISHAN YOUJI TANXI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