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天台山道教史》
P. 201
天台山(他已经多次游过天台山)。
那时,天台山尚很荒芜,悬崖峭壁十分难走。出发时,父亲手携
竹筇,16 岁的我肩背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着齐周华的《名山藏副本》
和张联元的《天台山全志》,以备随时查阅。两人徒步登山。
父亲很仰慕封建时代那些倜傥不羁的人物,特别是敢于戏弄宦官
高力士的大诗人李白和为抗议清代文字狱而捐躯的邑人齐周华。认为
两人的胸中都有磊落之气,所以诗都写得很好。在游石梁的途中,我
试着步齐周华的《石梁》诗韵作了一诗,父亲手摸短胡子为我修改。
如今 50 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作古,但此情此景,历历如在眼前。从
那以后,我不仅深深受到了山水的熏陶,还与地方艺文史志结下了终
生不解之缘。
我深深感谢在我研究文史道路上热情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许多单位
和专家。我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在 1957 年底出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让我参与《明清故事选》一书的译作。我感谢历史学家吴晗先生,1964
年任“中国历史小丛书”主编时,惠邀我编写《汤显祖和牡丹亭》一
书。我更感谢编委何家槐教授为我改稿和审定。我终生忘不了“文革”
以前上海和北京这些热心提携后学的德高望重的学者!没有他们的指
导和帮助,我恐怕不会对史志工作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一些
成果。
领我走上专业研究地方史志的导师是原《北京日报》文艺部编委、
台州地区文化局局长方山先生。是他把我从教师调到台州地区文管会,
专搞文史工作。并从工作和生活上多方帮助我,使我终生难忘!
搞了 10 多年的文史工作后,我转而研究佛教天台宗。在普陀山佛
教文化研究所 10 年,我用 5 年时间通读 100 部《大正藏》及其他佛典,
并实地考察国内天台宗古刹,写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回到天台山后,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