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240
228 | 石梁纪
导演吴琦说,“他们的山居生活充满令人向往的气息——胡家有着大片的竹
林和田地,依靠天时与地理物候便能实现自给自足,悠然自得。”在看牛岩,日
子过得平淡无奇,宠辱不惊,但充满诗意,胡紫燕和他的弟弟每星期只能乘坐大
巴,或徒步四小时,穿行沿途美景去龙皇堂上学。而他爸爸则挖笋和种菜获取生
活的必需。当年他为了寻出路,去往大城市打工,干油漆匠,并走遍了大江南北,
但后来感到生意少了,加之自己年纪大了,还是返回了生他养他的天台山里生活。
“娶了一个贵州女子为妻的胡爸爸,最终还是认为天台山的生活最舒服。”吴琦
在拍摄间隙到山上挖笋。“半天工夫,挖到的笋,如果贩到城里,价值好几百块
钱。我觉得不比在城里打工赚得少嘛!”吴琦说。
当我这本书完稿的时候,胡紫燕考上了省重点中学。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天
时》纪录片也该剪辑完成播出了。
看牛岩的高度与石枧村最高的房子相平,但石枧村的农舍基本上是沿着大同
溪两岸建造的。石枧村位于大弯山谷底,距大同寺西南三十公里,村上方的山坑,
有段长三十米的河床,光滑顺直,俗称石枧(又称石笕),看牛岩、水上弯属于
该行政村。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石枧村是有小学的,看牛岩的孩子经常穿过
田垄到石枧村读书,回来后在溪水里用竹筒做个漏斗形的小器具,往溪流水口一
放,每天都有鱼儿螃蟹进来,它们只能进不能出,束手就擒。我觉得,胡紫燕伯
伯叔叔的童年是很愉快的。
在过去,大同山里被当成偏僻拗角边远不开化的代名词。其实在大同山里,
在过去是富裕的,我们连手拉车都没有的时候,他们有货车客车了,我们连球鞋
舍不得穿的时候,他们竟然有皮鞋了。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们是番薯加咸菜算计
着吃的时候,他们都有零花钱买瓜子火烧饼了。因为经济条件好,许多同学读书
不用心,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当年我很羡慕他们,现在他们却羡慕我。
大同一些小村庄,不用政府号召,就自动移民了,比如,岭脚上方的杨雪坑,
一个村民都没有,仅仅留着空房子。唯一能让大同鲜活起来的,是旅游,这里山
清水秀,没有污染,有苍翠的竹木,有清灵的溪水,有原生态的风情,又给了他
们新的机遇,焕发新的生机。
与 仙 为 邻
我从大同岭返回,翻过华顶、双溪,就到察岭了。察岭脚的山后,是岭后村,
是石梁镇的一个行政村,因地处石梁镇察岭北麓而得名,据村民介绍,岭后村原
有平地、香宝瓶(香保坪)、田茶(蛇)湾、碧潭、粉堆等十三个自然村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