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鹿城年鉴2019》
P. 93
鹿城年鉴 2019 鹿城总述
续表二 续表三
名 称 简 介 名 称 简 介
江心东塔位于松台街道江心屿东塔山上,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北宋开宝二年
(969),元至正年间、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期均曾重修。塔六面七层,底座直径 8.4 米,高 28 米。 谯楼,即更鼓楼,俗称鼓楼。因有铜壶滴漏计时、击鼓报更的功能而得名。位于五马街道鼓楼
塔身为砖木结构,外围皆有回廊和塔檐,内有梯级螺旋上升可登至塔巅。1895 年,英国人在东 街 114 号,是温州市目前仅存的城门建筑。东晋太宁元年(323),永嘉设郡建城,郡城周长 18
塔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以警卫工作需要为借口,强迫温州当局拆除东塔外的回廊和塔檐(一 里。五代后梁开平(907—911)初,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887—941)驻温,修缮旧城(即东
说塔檐、回廊、扶梯因年久失修、风吹雨打腐烂损毁、塔砖掉落、老鹰据而飞绕时所破坏或其 晋时所筑的鹿城),增筑内城(史称“钱氏子城”)。内城周长 1525 米,占地面积 672 万平方米,
他原因拆除),并盗走塔内佛经等珍贵文物。塔顶自然生长出一株榕树,无土生长,根垂塔中, 旁通壕堑,规制方整,城池呈正方形,东界为打锣桥,南界为渔丰桥、冰壶潭,西至城西街,北
江心屿东、西塔 已有 100 多年树龄。现东塔仅剩光秃塔身 界为仓桥。城四周有护城河,河上筑桥接城门使其城内外相通,四处城门上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
江心西塔位于江心屿西塔山上。西塔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另说始建于唐咸通十年(869), 谯楼(含州治旧址) 盖楼”,南为“谯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元至元十三年(1276),统治者下
在明洪武、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均曾重修。塔身系仿木质结构的砖塔,中空,六面七层,底座 令拆毁了内城四面的城墙和东西北三处城门,唯南城门得以保留。清顺治年间,谯楼毁于兵祸。
直径 7 米,高 32 米,呈楼阁样式,塔身曾有盘旋楼梯至塔巅,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时被拆 康熙十二年(1673),在原址重建,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先后复修。1929 年,辟为永嘉县立
除。1982 年,市政府拨款重修,加固塔基,今塔身尚全,壶门处保留十六尊石雕佛像 民众教育馆。1949 年温州解放后,为公安局使用。后几经修缮。如今只剩谯楼的主体和下面的
1981 年,江心东、西塔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97 年,被国际航标组织列为世界百座 拱门。谯楼坐北朝南,为三间带回廊二层歇山顶木构建筑,占地面积 386 平方米,东西长 27.6 米,
历史文物灯塔之一,为世界航标遗产;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北宽 14 米,高 13 米,门呈穹形,俗称“城门洞”。1981 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江心屿中部,寺以屿名,称“江心寺”。占地面积 51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100 平方米,被
誉为“江天佛国”。江心屿本由两座岛屿分列组成,呈东西对称之势。东有普寂禅院,西有净 位于五马街道飞鹏巷 98 号。始建于 20 世纪 20 年代,系民国年间温州著名乡绅陈权东建造,故名。
信讲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战乱南渡驻跸于江心屿普寂禅院,曾御书“清辉” 陈宅坐北朝南,为巴洛克风格建筑,由主楼、后楼外加围墙构成封闭的院落,占地面积 1000 平
(尚存江心寺内)、“浴光”(已失)。翌年,宋高宗再度登基,改年号绍兴,于绍兴七年(1137) 方米,院内建有主楼、辅楼各一幢,门台为艺术装饰派风格,背面为六角半亭。主楼为三间带东、
书诏蜀僧青了禅师任普寂禅院和净信讲寺住持。青了禅师率众抛石填塞中川,使两座岛屿连成 飞鹏巷陈宅 南两廊的二层楼房。正立面用石英砂浆抹面,其余三面用清水砖,屋面为四坡顶,铺青筒瓦。
一片,并在上面建了一所寺庙,取名为“中川寺”,宋高宗赐香灯田 66.67 公顷。朝廷每年春秋 后楼为两层砖房,屋面为青筒瓦铺面四坡顶。建造坚固。在日常生活设施上,处处体现西化方式,
江心寺 二季派京官到寺朝拜进香。明、清两朝,江心寺曾几度毁于台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再次重 如温州首家使用抽水马桶。利用修建的地下室,储存保鲜蔬菜、水果等。1949 年后,陈氏家属
建。解放初期,普寂禅院改为“温州烈士纪念馆”,净信讲寺改作“温州博物馆”。1978 年后, 搬出该宅,移居到蛟翔巷一普通民居。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
江心寺大殿开始修葺。1981 年 6 月,江心寺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 年,国务院确 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入驻陈宅,并于 12 月 16 日对外开放
定江心寺为全国 142 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1985 年,再度修复。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
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金刚殿,两端置钟鼓楼(今 位于五马街道仓桥街102号,建于1922年。故居坐北朝南,由四处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386平方米,
宋代古钟尚存)。中供弥勒、韦驮二菩萨,两边为四大天王像。寺内多名人对联匾额。2011 年 1 月, 建筑面积 1647 平方米,通面阔 19.4 米,进深 32 米。正中院落由门屋、厢房、正屋组成合院式
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门屋面阔五间,为西洋风格的砖木建筑,砖砌抹灰立面,后带拱券外廊。门屋北为天井,
天井东西各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厢房,天井北为正屋,五间二层歇山顶建筑,前后带廊,
夏鼐故居
位于江心屿文天祥祠前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巡道吴自新、郡丞刘正亨始建,原址坐落在文 廊柱均为砖砌抹灰方柱。正屋为考古学家夏鼐小时起居的地方,西南小院正屋二层为夏鼐小时
天祥祠前,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今址。浩然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三间, 读书的书房。2012 年 6 月,夏鼐故居陈列馆正式开放。陈列馆由夏鼐生平陈列厅、友人所赠书
浩然楼 三面重檐,歇山顶建筑。楼中曾悬有“江城如画”匾额及“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画厅、多功能影像厅等八个展厅组成。2000 年,被列为温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 1 月,
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对联一副。1981 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马街道永川路 9 号。由门廊、耳房(含楼梯间)、正楼、院墙围成庭院式建筑,坐北朝南。
门廊位于街巷转角处,平面为折边弧形。正楼面阔四间二层,南、北侧均设外廊,各间廊柱为
位于山福镇和平村。为清朝晚期程氏二十四世裔孙——程让平曾祖父程增莲(1847—1909)所建。 方壁柱,柱间用连续券,由爱奥尼克式柱承托,柱表面以石英砂浆抹面,券上有券心饰。腰檐
坐西朝东,占地 1300 多平方米,由门台、厢房、正屋组成两进四合院式建筑。门台为砖砌仿木
程让平祖居 结构,单开间,悬山顶。正屋通面阔七开间,23.95 米,带面披屋,硬山顶,木构建筑,板瓦灰背, 永川轮船局旧址 及屋面檐口挑出多层砖线脚,并有齿状饰。屋面女儿墙高出檐口,做成几何状漏砖装饰。二层外
廊为宝瓶式栏杆。室内为木结构,铺木楼板,屋面由斜梁式梁架承托,上有方木椽。侧面玻璃窗
上有背饰。梁架、槅扇雕刻精美,布局合理,结构稳固。2005 年 8 月,被列为温州市第五批文 外另有百叶式窗。屋面为双坡硬山顶。楼梯间设于东侧,有单跑木楼梯,楼梯间外另有单披檐耳房。
物保护单位;2011 年 1 月 7 日,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川轮船局是温州近现代民间航运企业的发端,其遗存的西方柱式连续券外廊形办公建筑,是温
州近现代民间航运业的重要见证之一。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马街道周宅祠巷 40 号。1874 年 11 月,温州天主教初设小经堂于花柳塘,1876 年 12 月迁
至购买的周宅祠巷周庆妹大屋(即本址),称周宅祠巷新堂。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
位于上蒲州村杨府山东麓。原名开平闸,俗称“下陡门”。该闸始建于宋乾道辛卯(1171),嘉
温州发生“甲申教案”,教堂被焚毁。教案议结后得到偿金 7359 银圆。1888 年由神父傅貌禄设
定间(1208—1224)郡守杨简修之,明弘治九年(1496)郡守陆润加筑,明之后又有多次修建。
计监造,历时二年建成,称温州天主教总堂。占地面积 5372 平方米,建筑面积 4731 平方米。主
温州天主教总堂 陡门呈东西跨向,建于瞿屿山麓基岩上,总长 16.75 米,闸 5 孔,每孔宽 2.8 米,高 1.8 米,闸
厅 698.25 平方米。阔 17.5 米,深 35.5 米,高 35 米。坐北朝南,伞状顶层,弧拱长窗,梅花大柱, 墩长 2.3 米,宽 0.5 米,墩两端立方形花岗岩石柱,石柱间以条石砌筑。北首并排两立柱上各开
上饰宗教图案,华丽庄严,前耸六层钟楼,呈四方六角尖塔式。由天主堂、圣心堂、广场、主教楼、 开平闸遗址
一条闸槽用于安放闸板,闸墩北侧设斜撑条石,闸墩柱头开有卯孔与闸墩条石和撑石卯接,东
神父楼、圣像间、保禄学校及辅助用房组成,各建筑间有廊道相通。居浙南天主堂之首。1985 年,
数第三闸墩立柱南侧面上刻有竖列“开平闸”三字,墩上原铺设条石成桥梁供人通行。闸门底
被列为温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 1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筑坡状护坝,坝上横设条石,条石上开两条平行闸槽与墩柱闸槽呈直角相接,用于扣锁闸板。
2011 年 2 月,被列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 2 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