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武义年鉴2022
P. 60
武义年鉴 2022
6 WUYI YEARBOOK
的传承和发展,对应生态立县、文旅富县发展战略,从“养 1.聚焦“再造一个武义工业”,努力开创先进制造
生”到“康养”,凸显“大健康”理念,更加符合武义温泉、 新局面。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实施税源
中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绿色智造基地”, 行动计划,营造扶工兴工氛围,加快打造以“绿色智造”
对应工业强县、科创兴县发展战略,既是对中央建设“制 为特色的浙中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造强国”、省委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要求的具 蓄积势能、转换动能。做强杭州武义科创中心、武义科技
体贯彻,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要求, 城等科创平台,携手共建永武科创走廊,持续探索“揭榜
符合低碳绿色的发展潮流。 挂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周末科学家”等柔性引
“数字赋能、协调发展、奋进跨越”的工作导向,就 才举措,高度重视紧缺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推进“孵化
是要进一步明确武义的发展取向、奋斗指向。“数字赋能” 加速在前沿、科创转化在武义”。设立“县长科技创新奖”,
是方法路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 紧贴发展需求打造产业创新链、政策扶持链,大力支持重
理最有效的手段。省委、市委对此高度重视。“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型、高成长的企业主体。 二是要抢抓“数字机遇”
是目标愿景,不仅区域、城乡、人与自然要协调,经济、 赋能制造、升级智造。建设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充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各方面都要协调,这样才 分运用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实施电动工具、杯业门业、
能解决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让发展更具竞争力、持 文旅休闲等重点细分行业智能化改造,增加工业机器人密
续性。“奋进跨越”是精神状态、使命要求,以“奋进” 度,建设一批务实管用的数字化车间和工厂,打通消费需求、
求“跨越”,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担当,是必须要干好 研发设计、产品制造各环节,推动数字化改造由营销端向
的事。武义的跨越式发展,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 制造端前移。 三是要发展“新兴产业”注入增量、提升质量。
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必须紧盯目标,做好“一天干两 大力发展新材料、大健康等优势产业,培育新能源、高端
天事、一年吃两年苦”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奋进姿态和 装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着力提高优势产业和战略性
行动自觉。 新兴产业占比。围绕十家上市、百亿集群、千亿规模“十百千”
此外,县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八 目标,统筹实施上市提速、梯队扩容、后备培育“三大行
个新”的具体目标和打造“八个县”的重点任务。“八个新”, 动”,联动实施质量强企、标准强企、品牌强企“三大工程”,
即科创赋能取得新突破、后发赶超实现新跨越、改革开放 大力培育头部企业和行业领跑者,提升“武义制造”含金
形成新经验、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特色文化展现新风采、 量。四是要狠抓“亩均效益”整治低端、迈向高端。以产
生态优势得到新提升、幸福生活迈上新台阶、智治善治达 业集群化的标准,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加快园区退二优二、
到新高度,分领域细化明确了发展目标。打造“八个县” 退二进三、有机更新步伐。完善“亩均效益”评价机制,
的重点任务,既体现对标对表、上下贯通的要求,又紧扣 加大“低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加快提升工业容积率,
武义实际、突出扬长补短,与“八个新”的目标一一呼应。 鼓励企业向“天上地下”要空间,盘活土地、能源等要素
如,针对武义科创能力不足的短板,提出打造“科技赋能 资源,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中,加速实现产值效益“再
创新县”;根据市委“建设民营经济强市”要求,立足武 造一个武义工业”。
义民营经济发展优势,提出打造“民营经济强县”;根据 2.聚焦增量提质,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新局面。服
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武义空间 务业是武义产业发展的短板,质量效益不高,占三次产业
布局特色鲜明的优势,提出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先行县”, 的比重也明显偏少。我们要像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发展,
等等。通过“八县建设”,久久为功,接力奋进,一步一 全面推进我县服务业补短提升、升阶进位。一是要围绕服
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务业“低端的多、高端的少”的问题,大力发展能够吸引
三、“十四五”高质量开局的八项战略抓手 一流企业、一流人才的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研发设计、
五年看头年,开局是关键。2021 年是建党 100 周年, 影视文化等高端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
也是“十四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狠抓“八个聚焦”、 品质化发展,提升服务业对高端资源的集聚力。二是要围
开创“八个新局”,紧紧抓住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大事要事, 绕服务业“生活的多、生产的少”的问题,坚持工业、服
不断为跨越式发展积累新的优势、创造更大胜势。 务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主辅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