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165

笔为戏台撰联:花好榭品洁;艺高澄冤清。还在戏台照屏上塑上“红莲子”

                  的塑像,将该戏台命名为“美人台”,来表达对“红莲子”的挽意。
                      事后,美人台的声名遐迩,一些很有名气的戏班子也不惜屈就到此地
                  献艺,以表纪念,从此山前街更趋热闹。百戏横陈,弦管竞作,商店趁时

                  机出售货物,小街摊贩遍布,远近戏迷们蜂拥而至。美人台让山前街名噪
                  一时,繁华几度。
                      1928 年,美人台因火烛而烧毁,其传说却一直在民间百姓中流传,你

                  加油、我添醋,美人的故事在人们口头更趋完善美妙,“山前街”“美人台”
                  这些地名也在美人故事的流传中沾光添彩。
                      解放后,旧戏台一带变成民房。1971 年,此地沿山前河这一边的河埠

                  头塌坏,一些居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利用这里尚有一小块空地,在美人台
                  旧址建了一个老人亭,本来大家想取名为“美人台路亭”,经历过非常时

                  期的百姓仍心有余悸,坊间一智叟建议:还是叫“爱晚亭”稳当,免得要
                  遭受“恢复四旧”的嫌疑,说不定又要被“打光”“砸光”……从此美人
                  台这里就有了一个“爱晚亭”。闲暇者、疲倦者、寂寥者都会来此相聚,

                  说俚语,话轶事,人们虽然不能享受戏曲的声色之娱,却也能拥有散讲闲
                  谈悠然之乐。

                      倒是做生意的阿旺胆子大,他看准美人台的好位置,用自家一间新屋
                  换来在老人亭边一户陈姓人家的旧屋,加上自家在此地的屋基,建了二间
                  三层楼,并大大方方地打出“美人台酒楼”的招牌。

                      酒楼生意平平,其招牌却富有人文意韵,隐藏在人们心间的文化积淀
                  在这里得到张扬,得到绽放。酒酣耳热之际,那些醉汉们在朦朦胧胧中看
                  到“美人台”三字,不知会幻化出怎样的心曲与情思,是“红莲子”?是“王

                  昭君”?还是他们各自的心目中那位美人?
                      1998 年,一些热心公益的里人又重修了老人亭,改建成三间楼房,理
                  所当然地命名为“美人台老人活动室”。为了使内外一致,一个叫潘国珍

                  的老人把家里珍藏的“昭君出塞”美人图,捐献给活动室,于是老人们用



                                                                                     盖 华
                                                                                   笔 漫
 155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