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7 - 《鹿城区志》
P. 477

. 36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十四 旅  游       . 369 .




 修后,仍有人破坏”,当地人民“叩乞温州府示禁”。  是吉祥的意思。当时有专人悬挂,清晨时有专人取               故名。栏下圈铸于北宋元佑辛未年(1091),上圈
 禁碑严令:“倘敢故违,一经发觉,或被指控,定  下,常年不断。后来,这里筑路造房子,为了沿袭                 铸于南宋庆元戊午年(1198 年)。清咸丰元年(1851
 即严办,决不宽贷,各宜禀遵毋违。”这块碑文,  天灯的民间风俗和记取传说,当地老人集资,建成                 年),于井栏外周以青石,口沿用扇形青石板平铺
 原来一直放置在老塘边达 100 多年,后来建小学时  了天灯牌坊,并在牌坊边上立了一个象征性的天灯              成环状井唇。井栏外形弧肩、鼓腹,别致雅观。井
 移动。泥水匠将此碑当作石料砌在围墙之中,后由  标志。                                    腹呈鼓形,壁用青石垒砌,深约 5 米,井水清冽,
 当地几位乡贤将此碑运到江边的路亭里,砌在亭壁                                         常年不枯。为温州二十八宿井之一。
 之中,故保存至今。  תᤃֻ၂܅
 也称太阴宫,位于上沙村(民国时期称沙角村),                                             ፍࢫੌ
 ฿֧ࢧஇ٘  始建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现占地面积 5000                                  位于鼓楼街和公安路交叉处,是五代吴越王钱
 位于七都镇镇政府所在地老涂村的天灯街口。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000 平方米。共三间二进二层,              镠第七子钱传瓘(887 ~ 941)时任温州刺史时所
 因此村地处瓯江口,旧时为了给过往船只引路给当  东西二廊,中大戏台,后观音楼一座三间二层,前                 建子城的正南大门,也称鼓楼,上设钟鼓,下通广
 地人过江出海图个平安,人们在这里挂有一盏高  建敕封牌坊。传说 300 年前,福建莆田商船至七都               衢。原建于天宝元年(907),历经 7 次修葺,在
 高的照明灯。此灯原来上截为三尺三,意为可达  岛沙角村(即上沙村)遇险,当时,船舱中设有陈                  清康熙十二年(1673),拱门用大青砖卷砌,高 4 米,
 三十三天,下截为一丈八,意为可通十八层地府,  十四娘娘香案,他们随即求告陈十四娘娘,尔后船                 宽 4.7 米,进深 14 米。此建筑楼高 13 米,东西宽
                                                                27.6 米,南北宽 14 米,是境内仅存的一座古城楼。
                                                                1925 年温属公立图书馆设分馆于谯楼。1928 年谯
                                                                楼辟为民众教育馆。20 世纪 50 年代谯楼改为二层
                                                                楼房,长期被某些部门及其家属居住。1981 年被列
                                                                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重修,经过
                                                                修缮的谯楼,总面积为 356 平方米,四周平台宽敞,
                 重修东瓯王庙记局部                             伍显军 / 供  外围的花岗岩雕花护栏与正中的仿清复原的楼阁遥

                  ᇏ܋໑ᇜ׿৫ᆦ҆၌ᆶ                                    相呼应,飞檐雕栏、青瓦红柱、梁柱粗壮、结构严实,
                  在信河街侯衙巷。1924 年中共中央派谢文锦、                       底部用条石叠筑城门,用大青砖砌成拱顶,高 4.20
 东瓯第一宫 (2003 年)                           七都镇供
 人平安停靠沙角村,村民知悉陈十四娘娘灵迹垂照,  胡公冕来温,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及俄国十月革命                米,阔 4.75 米。谯楼正门新镌“东瓯名镇”匾额。
 就立案建小庙朝拜,后又经多次扩建修缮,遂成今  的伟大成就,发展郑恻尘、胡识因、陈仲雷、苏渊                 2001 年 10 月,谯楼再行修饰。
 宫规模。         雷等为党员,同年 12 月在侯衙巷新民小学(今市
              纺批仓库)成立中共温州独立支部,胡识因为支部                                ӽഈੌ
 ࡾ֭ӉӬ         书记,此后许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1927 年大                             系纪念南朝诗人谢灵运而建。谢灵运(385 ~
 天灯街牌坊(2003 年)                           七都镇供稿                  433),永嘉太守,才思俊逸,开中国山水诗先河。
 位于吟州村东首,全长 4.1 公里,江堤高程 7.08  革命失败,组织遭到破坏,主要成员被杀或被捕,
              革命斗争从城市转向农村。遗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                            池上楼原建市区东公廨(今温州实验中学内),后
              单位。                                               毁。明时,温人在积谷山下凿池(谢池),临池建
                                                                楼(池上楼)以作纪念。清道光十年(1830)前后,
 第五节章名胜古迹
                  ྍඹफѡᅟሁ໑ҐܓϷ൙ԩࣸᆶ
                  位于县前头。1937 年,日寇入侵,沿海城市相
 תᤃ຦૲         继沦陷,仅上海与温州尚有客轮通航,新四军在温
 在华盖山西麓。原名东岳庙,为纪念西汉初东  设采购办事处。时上海地下党以红十字会输送难民
 瓯王驺摇而建,明成化十三年(1477)改为东瓯王庙。  去内地垦荒自救为名,并为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及
 驺摇是越王勾践七世后裔,因参与反秦佐汉灭楚有  爱国人士补缺军用物资。该址设于 1938 年,七间三
 功,于公元前 192 年被敕封东海王,世称东瓯王。  层楼房,基本保持原貌。
 今存砖石结构门台。门台平面呈八字形,悬山造顶,
 三间式,通面阔 9.8 米。青石台基高 0.4 米,中间设  ํণࣝ
 垂带踏跺。门额中嵌楷体直书“东瓯王庙”青石匾,  位于铁井栏 7 号前。井呈圆形,井栏以铁铸成,
 东瓯王庙(2000 年)                                  孙守庄 /                池上楼(2001 年)                                     黄兴龙 /
 1985 曾进行维修。
   472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