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9 - 《鹿城区志》
P. 569

. 460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二十 工  业       . 461 .




              一批效益好、有发展前途的工厂,不断被“提升”,                               1986 年“七五”计划始,针对区街工业装备水
              转为国营或合作社,划归市工业部门管理。60 年代                          平低、技术力量弱、产品质量不稳等自身弱点,在
              ~ 70 年代,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很长时间                          提高企业素质上下功夫,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开
 卷二十          人们不承认街道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展,企业整顿验收、标准化、计量、全质管‘三项

              被视为解决吃饭问题的权宜之计,被排除在计划经                            基础”验收和生产许可证取证;二是搞技术协作,
              济之外。它要自寻原材料,自找销售门路,且被视                            促产品更新,有 37 家企业和 57 所大专院校、科研
 ۽ြြ          作资本主义倾向来防范,来压制,戴上“挖社会主                            单位挂钩合作,研究开发课题 50 多个,有 8 个新

              义墙脚”、“投机倒把”等帽子,在各项运动中不                            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有 7 项国内技术领先,有 6 项
              断被“清理”、“整顿”,经营者屡遭打击,街道                            省内首创;三是通过内外联合,增强企业活力,共
              工业在曲折中求发展。 1977 年,境内重建东城、                         签订经济技术协作项目 134 项,引进资金 375.2 万
 鹿城近代工业始于十九世纪末,清光绪年间,五马街新隆针织作坊创办,为境内近代首批工业企业之一。
              南城、西城三个区,各区都设立工业局,各街道都                            元,新增产值 4945 万元。4 月,鹿城区举办了首届
 民国 3 年(1914)3 月,普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100 千瓦汽轮发电机发电,促进了境内传统工业的改造和进步,
              建立工业公司,加强对区街工业的领导,并提出了                            小商品出口选样会,参展的 191 种小商品中,有 73
 在此推动下,使用动力的机器修理业、机器锯板业、纺织印染业为鹿城的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自愿结合、自筹资金、自找场地、自寻门路、自                            种被选中参加广交会,有 9 家区街企业的 15 种产
 20 世纪 20 年代~ 30 年代,办起了纸伞、皮革、印刷、乳品、皮蜡纸和针织、丝绸作坊。民国 26 年(1937)
              负盈亏”的“五自” 办厂方针,促进了区街工业的                           品出口创汇 263 万元。
 日军侵华战争爆发,部分在外经商温籍人士回乡避难,带回资金技术,促进了境内绉纱手工业的发展,年产
              发展。                                                   1987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6.87 亿元,比上一
 近 21600 匹,销往湖北、江西及西南诸省。自民国 30 年(1941)日军侵占后遭洗劫,交通封锁,大部厂坊被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                       年增长 41.06% ,年产值在 1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增
 迫停产。抗战胜利后,航运畅通,民国 35 年平阳、乐清一批棉织厂迁入境内,使境内布厂增至 91 家。
              策给街道工业带来空前活力。街道企业凭着机制灵                            加至 109 家,其中年产值在 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产业在政府的扶植和组织下很快恢复生产。1950 年~ 1956 年,经过公私
              活的优势,迅猛发展。区街工业成为温州经济重要                            家,年产值在 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 4 家。企业经
 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生产从分散走向集中,基本实现合作化。新建和组建了农械、化工、医药、纺织、
              的增长点,1978 年,年产值 2967 万元。从 1979 年                  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税利总额为 5918 万元,比
 轻工等行业,通过经济改组,技术革新,不仅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档次也逐步提高。1958 年下半年起,工
              ~ 1983 年,区街工业企业数、职工数、产值和税                         上年增长 22.53%。利润在 20 万元以上的企业 17 家,
 业生产贯彻“全面跃进”方针,工业企业一哄而上,因基础脆弱,从 1961 年开始,陆续歇业、停业、合并,
              利均逐年增加,1983 年,区街工业企业已达 498 家,                     其中 9 家在 39 万元以上。温州电焊设备总厂当年
 大量职工精简。1962 年至 1965 年,经过三年整顿,工业生产恢复正常。1966 年至 1976 年间,受“文化大革
              职工 20365 人,产值 8220 万元,创税利 994 万元,                 利润达 326.6 万元,居全区之首。
 命”破坏,企业管理制度被摧毁,工业企业纷纷歇业或停产。其间,居民迫于就业无门,一批民办区街、社
              分别比 1979 年增长 1.55 倍、0.44 倍、2.64 倍和 3.58               1987 年,全年试制新产品 102 项,投产 70 项,
 队企业涌现。1979 年~ 1983 年,区街企业抓住先机,服装、鞋革、塑料制品、五金、机械、电器、电子、
              倍、1980 年,街办工业职工平均月工资为 45 元,                       新增产值 3000 多万元,其中有 33 项获省、市科技
 仪器仪表行业得到空前发展。
              1983 年增至 58.06 元。                                 进步奖。温州电焊设备总厂的空气等离子弧切割机
 1984 年鹿城建区,政府工作围绕经济发展,个私经济大量涌现。区街企业建立了新的企业管理经营机制,
                  1979 年又有 18 家区街工业企业上调升格,归                     系列产品列入省“星火计划”,总投资 123 万元,
 通过产权明析的股份制改革,全区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其间,由于一些民营企业业主对市场经济缺乏正确
              市工业部门管理。                                          当年投产产值 400 万元。这一年全区工业企业引进
 认识和弄虚作假,部分行业出现制假售假现象。为提高产品质量,全区开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1993 年,鹿
                  1983 年,498 家区街企业中,主要行业有鞋革                     中级以上工程技术人员 17 人,并建立起 9 个专业
 城区全面贯彻“二次创业”和“品牌兴区”战略,企业产品质量、品牌意识逐步提高。此后,又相继实施了“信
              工业 22 家、机械工业 117 家、电器工业 32 家、化                    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区街、乡镇企业首次推荐评
 用鹿城”工程,不断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通过几年努力,康奈等一批民营企业在同行中
              塑工业 23 家、纺织服装工业 22 家、金属制品工业                       审中级职称 15 名,批准 7 名,从而结束了鹿城区
 脱颖而出,全区涌现了一大批拥有国家和省、市名牌的民营企业。
              98 家、仪器仪表工业 30 家、电子工业 5 家、文教                      工业企业技术人员无技术职称的历史。
 至 2003 年,全区已拥有皮鞋、服装、打火机、化工、机械、电器、电子、仪器仪表等行业 20 多个,初步
              艺术用品工业 31 家。产值以机械工业为最高,达                              1988 年,全区工业生产出现新的高涨,轻工业
 形成以轻工产业为特色,皮鞋、打火机、剃须刀、眼镜四大行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全区共有工业企业 8780 家,
              2048.6 万元,金属制品工业次之,为 1335 万元,                     总产值第一次超过重工业总产值。年产值超 100 万
              鞋革工业和纺织工业分别为 441 万元和 608 万元。                      元的企业增至 155 家,其中产值超 500 万元的企业
                  1984 年,建区后,区街工业成为鹿城工                          增至 15 家,产值超 1000 万元的企业增至 8 家。温
 ֻ၂ᅣᅣ۽ြุᇅ     业 的 主 要 骨 干, 是 年 工 业 总 产 值 1.5 亿 元。                                                                                                                                                 州电冰箱总厂、五星羊毛衫针制机械厂年产值均突

                                                                                                                                                                      破了 2000 万元大关。
                                                                    同年,温州电焊设备总厂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第一节章区街工业         1985 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 1406 家,职工                    全区工业税利总额 8583 万元,固定资产原值 9092

              36709人,工业总产值4.24亿元。生产电源控制设备、                      万元。生产厂房有了较大的改善,有 3l 家企业新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组织生产自救,  办工业发展较快,在安排就业、解决居民生活困难  焊接机具、低压开关、工业泵、仪表、家用电器、  房竣工,新增厂房建筑面积 63969 平方米。鹿城区
 创办街道民办工业。20 世纪 50 年代,境内街道民  等方面,做出了成绩,曾两次获得内务部红旗嘉奖。  羊毛衫、皮鞋等产品。  第一个工业小区——吴桥工业区初具规模。
   564   565   566   567   568   569   570   571   572   573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