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洞头县志(1991-2005)
P. 87
概 述
概 述
1991 — 2005 年的 15 年 , 是洞头县经济蓬勃 比虽有所下降 , 但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 。 渔业关
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 15 年 , 是洞头海岛有史 系到渔村的稳定和涉渔的水产品加工业等的兴
以来变化最为显著的 15 年 , 也是洞头人民取得 衰 。 故 1991 年以来 , 洞头仍坚持 “ 渔业兴县 ” 的
成就最为巨大的 15 年 。 发展战略 , 致力做好 “ 三渔 ”( 渔业 、 渔民 、 渔村 ) 工
15 年来 , 洞头县的自然环境和行政区划有所 作 , 促使渔业发展 、 渔民增收 、 渔村稳定 。
变化 。 根据新的勘查资料 , 位于浙南沿海 、 瓯江 1991 年以来 , 洞头县大力发展渔轮生产 , 壮
口外的洞头县由 186 个岛屿 ( 其中常住人岛 14 大海洋捕捞业之实力 , 开辟远洋作业 , 以适应渔
个 ) 和 176 个礁组成 , 陆域面积约 100.28 平方公 场和资源的变化 。 截至 2005 年底 , 洞头县拥有
里 ( 丘陵山地面积占 89.12% ), 海域内水面积约 250 匹马力以上渔轮 344 艘 。 2003 年 , 还组织渔
792 平方公里 , 总面积约为 892.28 平方公里 。 岸 民赴南海 ( 海南省 ) 从事捕捞作业 , 至 2005 年底 ,
线总长 333.45 公里 。 岛屿周围有潮间带滩涂 赴南海生产的渔轮共 42 艘 。
46.81 平方公里 ( 有部分正在围垦利用 )。 海水养殖业在原有基础上拓展进步 , 逐步形
洞头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 温和湿 成以 “ 一箱两菜 ”( 网箱养鱼 , 紫菜和羊栖菜养殖 )
润 , 四季分明 , 日照充足 , 冬暖夏凉 , 舒适宜人 , 但 为重点的海水养殖格局 。 2001 年 , 洞头县被列为
各种气象要素略有变化 。 15 年来 , 年平均气温为 浙江省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 2003 年 , 洞头县被中
17.98℃ , 比前 20 年的平均气温升高 0.65℃ ; 极 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 “ 中国羊栖菜之
端最高温和极端最低温分别为 34.5℃ 和 -2.2℃ 。 乡 ” 称号 。 截至 2005 年底 , 洞头县海水养殖已形
年平均降水量为 1383.7 毫米 , 比前 20 年的平均 成浅海 、 潮间带滩涂 、 礁岩 、 虾塘 、 高位池等多层
降水量增多 168.1 毫米 ; 年平均日照 1837.9 小 次 , 混养 、 套养相结合的立体型格局 , 养殖鱼 、 虾 、
时 ; 无霜期在 350 天以上 。 下雪很少 ; 雾日较多 , 贝 、 藻 、 蟹 5 大类 59 个品种 。 2005 年 , 洞头养殖
年平均为 26 天 ; 易受台风袭击和影响 。 户还到外地租赁潮间带滩涂承包养殖 , 拓展
截至 2005 年底 , 全县设 3 镇 、 3 乡 、 84 个建制 事业 。
村 、 9 个居民委员会 。 有居民 36257 户 、 123352 1997 年 , 洞头渔业总产量就达 12.6 万吨 , 实
人 , 平均每平方公里为 1230 人 ; 汉族人口占 98% 现年人均 1 吨水产品 。 2005 年 , 全县渔业总产量
以上 , 居民大多为闽浙沿海地区移民后裔 , 以操 15 万吨 , 比 1990 年增长 1.93 倍 ; 创产值
闽南话和温州话方言为主 。 由于人口流动加剧 , 65739.39 万元 , 比 1990 年增长 9.13 倍 。 渔业的
人口姓氏也增至 267 个 , 比 1990 年底增加 95 个 。 发展带来渔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渔村的繁荣 , 也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 2005 年 , 全县渔农村人均纯 促进水产加工品出口供货值的增长 。 2005 年 , 全
收入为 4872 元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县水产加工品出口供货值为 5434 万元 , 比 1990
10812 元 ;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为 4946 元 。 年增长近 5 倍 。
作为海岛县的洞头 , 海洋渔业为传统基础产 洞头海岛工业在改革中发展 , 在曲折中前
业 。 随着时代的变迁 , 渔业在洞头国民经济中占 进 。 15 年来 , 规模不断壮大 , 实力不断提升 , 已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