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64
·64· 卷三 交 通 志
桥者如履康庄,喜之将与为永久。于是得田二十五亩,藉其岁入,更无后顾忧。居数年,
工以故废,日朽月蠹,摧剥就圮,田之藉于桥者已归于故主,而扁亦因不复见。延佑四年
春,邑长显公黑的儿、主簿将仕谢公谦将即新之,择其属是役者难其人。清晖翁之子文叙,
谓从兄同祖之子秀孙曰:“而翁之经始,吾翁之题墨,过之未尝不凄然恻予心。况吾贤令长
之政有在于是,是不可不之更也。”乃经工庀材,为舟凡十有六,縻以铁绳,翼以丹楯,逾
月悉复旧观。由是田与桥俱复,视昔增善,因择谨厚者司其籍,以相其后。又数月而旧匾
出焉,默若有应之者,嘻亦异哉!余尝闻斯桥之西,有郭氏云烟之堂;其东有江氏七虎堂。
江名纬,字彦文,以直道忤时,归隐于此,从游之好,时则南轩张子、龙溪汪氏、北山程
氏,如是者七人,堂故以名。今其遗址榛莽相望,而故老犹有能指其地言其事者。后之人
徙倚斯桥,褰裳怀古,想见前修之遗风,必有深感于此,故并著之。其助田之姓名类,见
之碑阴云。
双桥 三十一都黄泥坝。雍正七年,苇济庵住持如闻募造。光绪四年,坍
塌;七年,邑人杜逢昌重建。石桥
张嗣溥《双桥记》 黄泥之坂,道通德、婺,虽山径,亦要津也。旧有木榷,每春涨,
行人苦之。予姻家宋君尊一,慨然捐资为石梁以济,颜曰双桥,盖取太白“双桥落彩虹”
之句,或曰青莲至宣州,见二水绕郡城而各有桥故云。然今一桥也,而双之何居?况桥多
从奇数,罕见有双者。予晓之曰:昔诸葛武侯送费祎聘吴,谓万里之行始此,后遂名桥曰
万里。李冰筑桥七,以应七星,因以为号。兹两水,一来自杜川,一出自后苔,会于渡口,
宋君因作左右两门,以分其势,而双合之,名曰双桥,不亦可乎?且夫双之为义大矣,自
两仪既判天下事,未有不双者。毋论五伦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两间之,日月、山河、
草木、鸟兽,凡文章词赋之一字一句,无有绝对。即以桥论,其取石成梁,或大小相间,
或厚薄相配,亦莫不有奇偶错综,阴阳互根之理。甚矣,双之时义大矣哉!是故有一善必
有一福,有一实必有一名,未有不双至者也。乃宋君自为引云:邀福沽名,予则何敢?嗟
乎,邀福沽名不过世俗一二鄙夫所指,以自文其悭吝、其妒忌而已。且《诗》不云乎自求
多福;《书》不云乎,作善降祥;《易》不云乎,积善余庆。以《诗》《书》《易》教后世者,
莫如孔子,而称舜曰必得其名,称武曰必不失显名以立身,扬名为士之孝,以名不称为君
子疾。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由是观之,自古圣贤豪杰未尝讳言福
而必恶名而逃之也。特不可无善而攫福,无实而盗名耳。虽然,以诈若操,以伪若莽,而
祸不旋踵,天下后世,亦谁复以文王、周公许之哉!以是知福之未可邀,名之未可沽也,
审矣。能求福立名者,如宋大儒司马温公云: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久远之计。范
文正公云:祖宗积德数百年而后发于吾,得至大官。其子忠宣公云:人苟避好名之嫌,则
终身无为善之日矣。此数君子者,有所为而为善,倘所称利仁者非耶。夫无所为而为善中
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其次则知善必蒙福,实必召名,若响之应声,影之随形,未有
不双至者也。今宋君筑双桥,而负带往来者便之,俾人顾名绎义,有寓于青莲诗句外者,
此倡彼和,相率而为,蔡君谟洛阳故事,固所愿也。猥云:不沽名,不邀福,是徒知避一
二鄙夫之讥刺,而反自居于无所为而为善之仁人,毋乃以兹桥而擅天下无双之誉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