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86 - 莲都区志
P. 886

· 824  ·                                  莲都区志

                 发展西德兔养殖中心。1998
                 年 3 月,市、乡镇妇联在碧湖
                 镇红圩村举办长毛兔饲养培

                 训暨经验交流会,并组织250
                 名妇女赴新昌参观学习长毛
                 兔饲养技术,推动全市养兔
                 事业发展。八年来全市举办

                 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 1133
                 期 ,参加培训妇女 53584 人
                 次,有 1133 名妇女获得女农
                 民技术员职称,多名妇女获
                                                 2011年3月8日,莲都区隆重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100周年纪念大会
                 得绿色证书。水阁饲料加工
                 厂厂长张小霞、城西村雷金娇被评为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女能手,省级3
                 名,省级妇字号民龙头企业3个。在城镇职业妇女中开展以“五学五比”为主要内容的“巾帼
                 建功”活动,有12535名职业妇女参加竞赛活动,参赛率达95%。举办培训班20期,受训妇女

                 达1000多人。对职业妇女进行“四有”“四自”教育,提高妇女思想素质,弘扬马克思主义妇女
                 观,促进城镇妇女工作的开展。1992年,全市开展演讲,举行智力、护理、心算、称准等劳动技
                 能竞赛活动19次。卫生系统妇委会开展“四热爱”与“十学十比”活动,个协妇委会评选“五好
                 经营户”活动,踊跃认购国库券2万元。组织千名城镇妇女参加碧湖瓯江大桥建设义务劳动。
                 2006年开始,把“做大做强做优来料加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区委、区政府成立来

                 料加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来料加工业的实施意见》。区妇联成立来料加工
                 经纪人协会,建立义乌来料加工联络处,全区来料加工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2006 至 2010
                 年,全区累计发放来料加工费1.55亿元,发展加工者队伍14076人,其中低收入农户5392人,
                 发展经纪人 203 名,在 80 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建立了来料加工点。全区被评为省级优秀来

                 料加工经纪人2人、省级来料加工先进集体1个。
                     维护权益        1950年,各级妇联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县妇联办图片展览,
                 观众 50686 人次,配合基层政权处理包办婚姻、虐待妇女等事件。至 1951 年底,全县解除童
                 养媳关系150人,解除包办婚姻140人,尼姑还俗5人,寡妇改嫁136人,因包办婚姻、夫妻关
                 系长期不和离婚的355人。1990年,市、区、乡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399件、处理389件,其中

                 市妇联接待处理130件。对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协助提请政法部门及时处理。1992年,组
                 织千名职业妇女上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至1998年底,接待来信来访
                 1828件,其中婚姻家庭案件1028件,处理率达95%以上。2006年起,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
                 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至 2010 年,全区共创建“平安家庭”10 万多户,社区创建面达

                 90%以上、农村创建面达70%以上,基层妇女维权站的组建率达到100%。
                     干部培养        1956年,有209名妇女被选为乡人民代表,有23人被选为乡长、副乡长。县
                 一届人民代表大会133名代表中有女代表35名。1990年,全市有脱产女干部2483人,占全市
                 干部总数36.73%,其中有副处(县)级以上干部5人,副局级以上干部15人。全市40个区、镇、
   881   882   883   884   885   886   887   888   889   890   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