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5 - 龙港镇志2009
P. 215
第五篇 城镇建设 - 173-
度上影响着城市规划的实施。 镇级行政建制,也束缚了龙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的
实施。 因此,提高行政建制等级,将有利于龙港城市的发展和龙港城市规划的实施。
道路建设
村街旧貌
—
建镇前有村街两条,分布于南、北两头。 北头——方岩街,南头——下埠街,总长
—
1400 多米。
方岩街 旧称方岩下码道。 据查,码道初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同治七年,始建安
澜渡口时(现方岩渡口),形成宽约 4 米、长 400 米的方岩小街。 路道以长方形石板铺砌
路面,由江边渡口至内河埠头,自东向西穿村而过。 该渡口系鳌江南北通道之咽喉,行人
往来较多。民国初期,市面渐趋热闹,屋宇栉比,米坊、油坊及南北货商店沿街开设。民国
29 年(1940),惨遭日机轰炸,房屋多半被毁,昔日热闹村街成为一片废墟。抗日战争胜利
后,未见复苏。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道旁除少数破旧矮屋外,芦苇杂草丛生,路面石板
断裂下陷,高低不平,景象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几次发动村民、渡工修筑路
道,仍未见彻底改观。 建镇后( 1984)方岩村街改建,拓宽抬高,铺砌排水沟,并浇灌水泥
路面。
下埠街 据当地老人所述,下埠街形成于民国初期,至今已有 70 多年的历史。 在
此之前,这里原是一片海涂,遍地芦苇野草,仅有几间茅屋,后陆续由外地迁来 20 多户
人家,搭棚为房,以近海捕鱼为生,并有几家富裕户应时在此开设渔行,逐渐形成了小
渔村。 一条 200 多米长的碎石路面村街开始形成,沿街两旁是出售柴、米、油、盐和渔货
的摊点。 随着渔业生产的逐步发展,民国 25 年(1936),这里已是粗具规模的海产品集
散地,有渔船 300 多只,2400 多渔民汇集于此。 村街向南延伸,形成了一条长约 1000 米
宽 3 米石板铺面的路道。 民国 30 年(1941),日本侵略者两次轰炸下埠街,房屋大部分
被焚,街道被毁。 新中国成立后,下埠街虽几经拓宽修理,仍未改石板路面的旧貌,建镇
后改铺水泥路面。
新建道路
镇区路道建设始于 1984 年,至 1990 年底已修筑路道 53 条,弄巷 39 条,总长 38.5,
公里(不含弄巷)。 除 4350 米长属泥结石路面外,其余均系水泥路面、路道纵横交错,井
然有条,布局合理。 自南而北的龙翔路、建新路、人民路和东西走向的文卫路、沿河南北
路、站前路、龙跃路是龙港镇的主街道,是镇区主要文化商业区。
1991~2001 年底新建街道 102 条,弄巷 27 条,总长 65.3 公里,面积达 128.24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