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7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177
第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 ·1109·
到315座,受益人口22.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9%。
农村改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义经历了4个阶段:50年代是粪缸加盖、密封使粪便升温发
酵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60年代~70年代,开展 “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和改水井、改厕所、改
畜圈、改炉灶、改善环境卫生。80年代,开展改厕粪管的示范区建设。90年代,重点推广普及农村卫
生厕所,1991年县爱卫会与县陶器厂联合研制成功三缸组合式家用卫生厕所,并在原项店乡珠门村安
装试用,同年,县爱卫会下派9个工作组,历时2个月,完成739户三缸式厕所示范试点工作。2005年年
底,农村卫生厕所户数已达7.04万户,普及率达75%,其中三缸或三格化粪池式卫生厕所2.95万户,粪
便无害化处理率31%。世纪之交,少数先进村住宅建设采用卫生间、化粪池,全村建有公共净化池和
排污管道。
第二节 爱国卫生活动
1987年,创办武义县爱卫会除害药械服务部,专供除害药械和卫生洁具,组建武义县爱卫会灭鼠
队,累计捕鼠20多吨。同年创办了武义电猫厂,全县单位、家庭拥有电猫1万多只。1988年,县城环境卫
生实行三级负责制,县环卫所负责7条大街6700平方米,原壶山镇街道办负责78条巷道,其他部门各自负
责包干区卫生。1989年4月,首次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共计有11500人次参加,清除垃圾1465
吨,新栽树木和花卉8246株(盆)。1989年6月,武义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精神
文明建设委员会,并设立了办公室。其后,全民卫生不再是单独组织的“运动”或“活动”,逐步进入
了常态化的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该年开始并长期坚持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及以后陆续开展的“创
建文明城市活动”、农村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等等,使城乡的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详见第三十七编第一章《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1991年4月,武义县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成立,并拟定《武义县“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
划目标》,正式开展初级卫生保健(简称初保)工作。1996年,全县所有村均设立初保领导小组。该
年,省卫生厅拨付武义县初保专项资金100多万元,是年印发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全县223所中
小学校全部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农村居民和中小学生的基础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达
80%以上。
1996年7月,在泉溪镇召开全县初保现场会,介绍交流“一室两改”(即一个村级卫生室和农村改
水、改厕)和农村集资医疗工作的经验做法。至年底,全县有205个村设了村卫生室,其中:村集体办
村卫生室128个,占62.4%;甲级村卫生室40个,占应设卫生室总数的36.4%;集体办村卫生室绝大多
数采用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方式,98.5%的乡村医生的年均报酬不低于该地村干部。全
县321个村实行了“免四费”(注射、挂号、检查、观察)医疗保健制度,占村总数的57.8%,“儿童
‘六病’保偿”、“母婴保健保偿”分别占村总数的97.2%和91.1%,有34个条件较好的村实行了“合
医合药”、“集体劳保”和“集体医疗综合保险”制度,占村总数的6.1%。同年,武阳镇金星、星
光、南丰等10个村,共投入130多万元资金为村民投保有医疗保险内容的综合险,泉溪镇在泉二、泉三
村试行合医合药的集资医疗形式,每年筹资5000元,在其他26个村试行合医不合药的集资医疗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