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538
高 生 祥 高 如 兴
高生祥(1902— 1980) ,定海白泉光明村人。自幼演奏民间乐器,擅二胡、三弦、笛子、锣鼓等,技艺精
妙,人称“小唱王”。四子女皆得家传,亦擅此艺,组成家庭乐队,称“高家小唱班”,远近闻名。遇婚丧、
祝寿、迎神赛会,皆邀之助兴。定海民间原有粗打锣鼓《将军令》、细打《三六》《一江风》《鱼游春水》等曲
调,生祥与其子如兴吸收民间锣鼓点子,去芜取菁,以渔民生活为主题创作“海上锣鼓”,为以后形成“舟山
锣鼓”奠定基础。
高如兴(1925— 2003) ,生祥长子,“舟山锣鼓”创始人。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舟山市音乐家协会顾
问,舟山市文联第一、二、三届委员和第四届名誉委员。2003年,被评为舟山市“德艺双馨”艺术家。
高如兴出生在民间艺人之家——定海白泉“高家小唱班”,从小随父学打锣鼓。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渔
民开洋、起网、丰收等生产场景,在原有锣鼓点子、民间乐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直接反映渔民生产的“海
上锣鼓”曲子,并以10面锣、5只鼓配套合成“排锣”“套鼓”,为逐步形成锣鼓曲中的新乐种——“舟山锣鼓”
奠定基础。1958年,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专程到白泉采风,以高如兴锣鼓点子为基础,整理曲谱,正式定名
为“舟山锣鼓”,并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荣获民间音乐比赛金质奖。嗣后,中央民族
器乐广播乐队等国家级乐团纷纷前来白泉采风、学习。1975年,应文化部邀请,高如兴带领全班人马以浙江
歌舞团名义赴粤参加“广交会”进行祝贺演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如兴为培育“舟山锣鼓”传人,经常到全市各地渔农村、学校、工厂、企业进行
传授和辅导活动,使“舟山锣鼓”这一乐种得以传承和普及。
2003年4月17日,高如兴病逝于定海白泉。
孙 寿 昌
孙寿昌(1914—980),又名常春,普陀展茅人。舟山初级中学毕业。民国27年(1938)参加新四军,民
1
国29年(1940)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后勤部副部长,中
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六分部、四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后勤部长、副军长。1980年病逝于上海。
(前志有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