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下卷
P. 579
成为石化战线的骨干。
殷鸿福 1935年3月15日出生于上海,定海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勘
探系,1961年该校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
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层古生物学及地质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古生物学报》副主编,国际
二叠—三叠界线工作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对比规划395项主席。
殷鸿福早年从事三叠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创导生物地质学方向,推动古生物学与地质学全面结合;
最早或较早系统介绍间断平衡论、新突变论、事件地层学;提出地质演化突变观,对古、中生代之间绝灭事
件的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最早合作出版古生态学教程。完成全国第一部生态地层学专著及中国古生物地理学,
后者已在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在生物成矿方面提出生物—有机质—有机流体成矿系统。在地球
表层系统方面着重对长江环境演变的研究。倡导非威尔逊旋回、非斯密斯地层学及其填图方法。系统总结了
中国及东亚的三叠系。首次提出国际二叠—三叠系界线新定义、界线事件的火山成因说等。在殷鸿福主持下,
使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确立在中国浙江长兴。已出版21部专著,发表180篇论文。曾获中
国古生物学会首届尹赞勋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及“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为全国先进工作
者、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
陈联寿 1934年3月14日出生,定海人。1950年毕业于定海县立初级中学(后与舟山中学合并)。1957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就职于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气科学家。1979年科学
出版社出版陈联寿第一部专著《西太平洋台风概论》,填补国内空白,引起亚太经社理事会(ESCAP)和联合
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及美国和中国港台等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和重视。1980年应国际著名科学
家威廉·格雷(William Gray)教授邀请,于1982年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从事热带气旋科学研
究。1984年回国后继续从事台风研究,并先后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
院院长、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暨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国家气象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陈联寿长期从事天气动力和热带气旋的研究和预报工作,担任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台风科学
试验和理论研究”课题主持人。对热带气旋做了系统性和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台风机理的新事实,获台风非
对称结构对其运动影响等多项创新研究成果。对国内和国际台风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是全国台风科学
研究的学术带头人。陈联寿还担任国家攀登B 计划工程与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青藏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项目
( TIPEX)首席科学家。1998年上高原指挥和实施大规模国际著名的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首次获取
系统、优质的高原大气边界层宝贵稠密资料。长期负责全国范围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制作和发布,开创全
国电视天气预报动态显示业务系统。还开创天气预报会商室的现代化技术改造,首创具有资料图像检索、加
工处理和分发的功能,并普及全国气象台站应用,改变了中国天气预报环境和方式落后的传统格局。
陈联寿已培养博士、硕士20余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中英文合著、专著多部。曾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1988年获得“国家级有突
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
《美国传略研究院名人录》和中国《首届全国留学归国人员科技成果展》《中国人物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