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8 - 《鹿城区志》
P. 1208
. 1088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五十八 民 政 . 1089 .
城区善后委员会筹设抗战流浪儿童收容所,后永嘉 42%;省外流入人员由占总数 11%,上升为 1990
县赈济会成立,成为抗战时流浪儿童的收容所。31 年的 58%,主要流入是安徽、江西、四川、湖南、
年(1942 年)永嘉县政府成立游民教养所,公立救 贵州等省。
济机关。 收容人员进站后,先进行登记,分班编组,每 ֻᅣᅣᆟ൙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950 年 2 月,建立 组 10 人。然后进行规则教育,清缴用具物品、理发、
温州市劳动院,设在境内原茶院寺,直接收容城市 洗澡、剪指甲,无衣者发给衣、被、草席。将自带
第一节章殡葬管理
游民、乞丐。1952 年 7 月,由民政、公安、卫生三 物品衣服集中消毒。遵照及时收容、加强教育、适
个部门组成温州市游民劳动改造所,设在区小南门 时遣送、安置落实的方针,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
外坦后神农殿。同年 12 月,并入温州市生产教养 分别作出处理,做到边收容边审查教育,边管理组 温州历代有“重葬厚殓”习俗,进入 20 世纪 馆。
院。城市流浪人员由该所直接收容遣送。1959 年由 织劳动,边遣送安置。在弄清情况后,留站时间省 80 年代,社会上又掀起一股修祖坟、建新坟之风,
公安、民政联合建立温州市收容所,设在乘凉桥 3 内一般不超过 15 天,省外的不超过一个月。收容 形成死人与活人争地。1987 年 2 月,鹿城区成立移 ໓ૼೞᄤ
号,1960 年初先迁至飞鹏巷 1 号,后迁扬名坊 14 号。 人员进站后,由收容遣送站(救助管理站)供给吃 风易俗领导小组,积极推行殡葬改革,全区封建迷 1988 年开始,鹿城区建立区、街道、居委会三
同年温州市收容所改名为温州市遣送站。1978 年 9 或穿、用。每天按规定给予生活费。 信习俗逐渐为新的殡葬礼仪所代替。 级丧情网络。区移风易俗办公室不定期的在凌晨突
月,温州市遺送站迁至郊区杨府山 42 号温州市社 击巡查,坚决制止丧事大操大办、吹打、出大殡等
会福利院内。1983 年 6 月,遣送站更名为温州市收 యḤḤෂ ྛࠅᄤ 不良习俗,并治理丧葬用品市场。
容遣送站。1985 年温州市收容遣送站从温州市社会 根据不同时期的政策规定,遣送工作分三个阶 1987 年 1 月 15 日,市政府出台了《加强殡葬 20 世纪 90 年代,殡葬改革工作有了新发展,
福利院内迁出,选址杨府山 11 号另建,计总面积 段。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收容的国民党 管理实施办法》,全区大力宣传火葬,规定凡机关、 部分丧家将亲属的骨灰寄存骨灰堂,或者树葬、撒
4333 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 1100 平方米,收容 军队的散兵 5500 名,全部资遣回原籍。50 年代至 团体、学校和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退离 江。这些骨灰处理方式逐渐被群众所认可。至 2003
房 280 平方米,设有食堂、浴室、洗涤间、洗衣机、 60 年代收容的对象,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相 休人员和居民以及外来人员死亡都要火葬,违者一 年,全区共举行了 7 次骨灰撒瓯江活动,先后有 45
脱水机等一系列生活设施,配有收容汽车一辆,购 结合”的方针。对于青壮年,凡属有家可归者,送 律不得享受丧葬费、直系亲属抚恤费和生活困难补 盒骨灰撒入瓯江,回归大自然。
置 2 辆收容专用面包车、1 辆遣送中巴车、1 辆指 原籍安置,无家可归者,原籍确无条件安置的,送 助费。
挥联络小轿车。2002 年,投资 500 万元,建筑面积 安置农场劳动;对老弱病残人员,凡属有家的,遣 1989 年 7 月 5 日起,市政府下发《市区殡葬管 ᆜᇍଜֹ
3000 平方米的新收容房和流浪少儿救助保护中心建 送回家;无依无靠的老人,儿童(13 岁以下者)送 理行政处罚办法的通知》,规定凡在市区内死亡的 1987 年,开展大规模清理坟墓工作,对全区坟
成投入使用。2003 年 8 月,温州市收容遣送站更名 社会福利机构供养。其中 1958 年收容的 1134 人, 遗体,不论何种原因死亡和其户籍关系在何地,均 墓进行登记清理,决定凡在风景区禁坟区内新建的
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同年,温州市救助管理站获“浙 遣送回原籍 1008 人,送安置农场劳动 78 人,安置 须送火葬场火化。若进行土葬,对丧属及其单位均 坟墓动员自行拆除,否则一律平毁。据 1987 年 6
江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单位”、“温州市优秀 炼焦厂劳动 31 人,送市儿童教养院和瑞安县生产教 处以罚款。从此土葬之风有所收敛,但深夜运尸到 月 10 日统计,全区已编号坟墓 12986 个。1995 年,
青少年维权岗”称号。 养院 17 人。20 世纪 70 年代,大量省内外乞讨人员 城外土葬者仍时有发生。 开始治理“青山白化”。至 2003 年,全区共拆除、
流入温州市区,遣送办法从过去全部送去的办法, 1998年,发生逃尸土葬事件,经说服教育无效后, 平毁“三沿”(即沿铁路、沿公路、沿通航河道两
൬ḤḤಸ 改为在调查清楚的基础上采取向他们家写信发电 依法采取强制措施。6 月 29 日,区政府组织了仰义 侧视野范围)“五区”(即耕田区、风景区、开发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收容的对象,主要是 报,叫其家属来领回去,收回代垫费用;遣送回原 乡政府、公安、民政等单位 80 多人对仰义乡澄沙桥 住宅区、森林保护区)私坟 3884 座,回收寿棺 300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国民党散兵、灾民、难民、游民。 籍;给其自愿回去等 3 种办法。做到边收容边教育, 村翁某土葬的遗体实施强制起棺火化,这一举措为 只,有效地刹住骨灰装棺再葬问题。
1949 年 5 月~ 7 月,以公安部门为主,民政部门配 边遣送。80 年代,财政管体制实行地方包干,游民 强化殡葬管理工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合收容散于市区的国民党军队散兵,伤病员5500人。 的遣送安置改由流出地区包干负责的原则,采取哪 1998 年,鹿城区火化率率先在全市达到 100%。 ྖࡹ܄ଜ
1949 年 12 月~ 1952 年 9 月,先后三次收容市区乞 里来哪里去的办法。1980 年~ 1990 年,遣送回原 2001 年 5 月 13 日,位于瓯海区浦西的基安山 1984年~2003年,全区共兴建公益性墓地10处,
丐、游民、妓女、小偷、骗子、惯流人员等 1128 籍安置的共有 1915 人,由家属领回或自动回去的 新火化殡仪馆启用,原设飞霞北路的殡仪馆和雪山 分别为箬笠岙公墓、柏山陵园、潮山公墓、工农公墓、
人。1953 年~ 1958 年青黄不接季节,收容流入城 有 2885 人。1997 年收容遣送工作进一步加强。全 火化场被拆除,所有殡仪设施移交给新的火化殡仪 嵇师公墓、屿头农民公墓、卧龙公墓、里湾园公墓、
市的农民共 1674 人。1959 年~ 1961 年自然灾害困 年共遣送城市和“三无”盲流人员 4407 人次,是上
难时期,收容流入市区的灾民等共 17126 人。1962 年的 3.2 倍。其中遣送外省盲流人员 4142 人次,本
年收容 1140 人,比上年减少 86%。1971 年~ 1973 省外地区盲流人员 210 人次,本地区 65 人次。1998
第二节章地名管理
年收容盲流人员 3967 人次。1985 年起,省内流入 年全市遣送城市“三无”盲流人员 8135 人次,比上
人员逐渐减少,省外流入人员逐渐增加,1985 年省 年增加 3728 人次。其中遣送外省盲流人员 7656 人
内流入人员由占收容总数 89%,下降为 1990 年的 次,本省其他地区盲流 479 人次,本地区 100 人次。 1985 年 7 月,鹿城区地名志编纂办公室成立。 1986 年 12 月,更名为鹿城区地名办公室,使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