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8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二:皇宋事实类苑(1—39 卷)
P. 278
· 274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二十七 · 275 ·
慧安公自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迁刑部尚书,居其上。至祥符末,王沂公与
使相节使不领京师官局 张文节公同参知政事,王转给事中,张转工部侍郎,而班沂公下,意颇不悦,
乃复还贰卿之命,止以旧官优加阶邑。自后,第以先后入为次第。
祖宗朝,使相、节度使未尝有领京师官局者,其奉朝请,必改他官,多为
东宫三少、上将军、统军。赵中令以使相自河阳还,除太子少保。至明道中, 未有磨勘转官
钱相始为景灵宫使。治平中,武康节度李公端愿始为醴泉观使。真宗时,东封
西祀,奉祀皆辅臣为五使,南郊则用学士。仁宗籍田、恭谢大飨明堂、祫飨上 祖宗时,未有磨勘,每遇郊祀等恩,皆转官,未满二载者,不转官,例加
大飨,并循真庙之制。 五阶。王黄州自知制诰,未有勋,便加柱国,在滁州为散郎,自承奉加朝散大
夫阶。
罢相得职
不隔磨勘迁官
祖宗时,宰相罢免,唯赵中令得使相,余多本官归班,参枢亦然。天禧中,
张文节始以侍读学士知南京。天圣中,文康以资政学士知陕州。自庆历后,解 太宗时,始置磨勘差遣院,后改为审官。真宗时,京朝官,四年乃得迁,
免罢,率皆得职焉。 天圣中,方有三年之制。而在外任者,不得迁,须至京引对,乃得改秩。明道
中,始许外任岁满亦迁,时恭谢天地覃恩,不隔磨勘,有并迁者,于是朝士始
带禁职出外任 多。皇祐覃恩磨勘,人情苦其不均,英宗与神宗即位,故复用恭谢之例。
祖宗时,唯枢密直学士带出外任,往李尚书维罢翰林,为集贤院学士,知 太常卿秘书监
许州。刘中山子仪自翰林为台丞,李宪成以翰林权使三司,皆蕲出,并以枢密
直学士,刘知颍州,李知洪州。蔡文忠以翰林兼侍读两学士,改龙图阁学士, 先公尝言,旧传太常卿不是卿,秘书监不是监,以其品列清重,不与诸卿
知密州。自翰林改龙阁而出藩,由文忠始也。近岁,率带侍读及端明学士。刑 监侔耳。唐室士大夫多尚台省官,不乐九列,故目秘书监为宰相病坊,少监为
公昺以侍读学士知曹州,孙宣公亦以侍讲知兖州,二公皆久奉劝讲,遂听以其 给舍病坊。然中秘书典综籍,有麒麟、天禄二阁为藏书之所,历代名居禁中,
职补外。自张文节始,旧辅臣带侍读出守。至宝元中,梅公询始以侍读学士知 亦曰中书。西汉刘向、扬雄典校于其内,东汉班固为兰台令史,尚为美谈,况
许州,侍读带外任,自梅公始也。其后翰林出者,率皆换此职。晁文元公,天 监令乎?故其秩甚重,迄今班在太常宗正之下,七寺卿之上,是以名儒宿老,
禧中,自翰林承旨换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台。吴正肃公,皇祐中以资政殿学士。 不务趋兢者,多乐就此任。唐白乐天、刘梦得、薛逢,皆扬历焉,不可一一悉
李少师公明,嘉祐中以龙图阁直学士并换集贤,判西台。近岁皆以禁职分台。 记。吾为翰林学士承旨日,属以多病,尝语同列云:“禁中视草,非养病之地,
他日解职,得遂大蓬之拜,归息十数亩之园,入就三品之列,为国家典掌图籍
二府相压 于九流百氏之中,优游以终老,则为幸也。宁期际会明圣,忝尘辅相,此固非
平昔之觊望也。”诸子因上问曰:“太常卿班列如何?”公曰:“太仆卿在六街
二府,旧以官相压,李文正公自文明殿学士、工部侍郎为参知政事,而宋 尚书之下,其资望与吏部尚书同。每入朝,随尚书立班,与尚书丞郎同幕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