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7 - 开化古籍丛书之四:春秋经传类对赋等
P. 227

· 222  ·  开化古籍丛书                                            《学古编》三十五举        · 223  ·






 与两头相黏,后皆如之,则为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各自相异,为不守法度,
 不可如此。又圆点、又图圈,小篆无此法,古文有之。口字,作三角形,不可  十四举曰:写篆把笔,只须单钩却伸,中指在下夹衬,方圆平直,无有不
 引用。学者慎,勿难写处妄意增入。  可意矣。人多不得师传,只如常把笔,所以字多欹斜,画亦不能直,且字势不
             活也。若初学时,当虚手心,伸中指并二指于几上空画,如此不拗,方可操笔。
 七举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螎音果扁。徐铉谓非老手,莫能到石鼓文  此说最要紧,学者审之,其益甚矣。
 字也。
                  十五举曰:凡篆大字,当虚腕悬笔,手腕着纸,便字不活相。多有人不能
 八举曰:小篆,一也,而各有笔法。李斯,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  用笔,用棕榈条及纸个等物,皆俗夫所为,士大夫不可用此。

 徐铉,如隶无垂脚,字下如钗,股稍大;锴如其兄,但字下如玉箸,微小耳;
 崔子玉多用隶法,似乎不精,然甚有汉意。李阳冰篆,多非古法,效子玉也,  十六举曰:汉篆多变古法。许氏作《说文》,救其失也。
 当知之。
                  十七举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
 九举曰:写成篇章文字,只用小篆。二徐、二李,随人所便。切不可写词曲。  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十举曰:小篆,俗皆喜长。然不可太长,长无法,但以方楷一字半为度。  十八举曰: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
 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岂不美哉!脚不过三,有无可奈何者,当以正脚为  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故家藏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隶书,此
 主,余略收短,如幡脚可也。有下无脚字,如生曰之等字,却以上枝为出,如  即摹印篆也。王球《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
 草木之为物,正生则上出枝,倒悬则下出枝耳。  如此。今碑刻有颜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


 十一举曰: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但以小篆为正,  十九举曰:汉魏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
 不可用杂体。      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于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

             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自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者,故后
 十二举曰:以鼎篆、古文错杂为用时,无迹为上,但皆以小篆法。写自然  宋印文皆大谬。
 一法,此虽易求,却甚难记。不熟其法,未免如百家衣,为识者笑。此为逸法
 正用,废此可也。         二十举曰;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方正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
             巧写过。
 十三举曰:凡□音围圈中字,不可填满。但如斗井中着一字,任其下空,

 可放垂笔,方不觉大。圈比诸字亦须略收。口不可圆,亦不可方,只以炭墼音  二十一举曰: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为一字处
 击范子为度自好。若日目等字,须更放小。若印文中,扁口井,口字及子字上  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
 口,却须略宽,使口半见,空稍多,字始浑厚。汉印皆如此。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