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4 - 开化古籍丛书之八:戴简恪公遗集、程北山先生年谱
P. 294

· 290  ·  开化古籍丛书                                                                                                                            《程北山先生年谱》卷三           · 291  ·






             外,更加和买。盖以苏、秀州出米至多,逐年和籴,既已甲于他郡。而杭、湖                                                               簿尉,皆不应法。
             等州属县,多以桑蚕为业,故和买绸绢,比他郡为多。自靖康元年,献议大臣                                                                   一通惠镇,旧名青龙。兼烟火公事,最为大镇。自来系京朝官窠阙。今来
             不知祖宗朝立法之旨,与夫诸州土产之宜,但见杭、湖等州和买绢数颇多,而                                                               监镇二员,内一员是旧宰执家指使,富人初任小使臣便得上件差遣。若系吏部
             苏、秀不及,因以为不均,于是分拨八万匹与平江府,而秀州管认四万匹。自                                                               差,不知用何格法。若系举辟,何由举辟,得行显见情弊。
             是秀州之民于常税之余,和籴之外,又加此一项和买绸绢。于是民力益困,为                                                                   幸第一二项如蒙采择,乞作访闻施行。第三项或恐庙堂要知推此措置。
             害浸深。后来,于建炎三年十一月中,因转运司状以平江、秀州不产桑蚕,减                                                                  《乞差陈沔充将领》。
             秀州和买为二万匹。然终是创添此项责以所无,输纳之时远于他州,贵价收买,                                                                 《论拨还平江府定慧院官田》。
             而官给价直,不过八百。贫弱下户,未必得钱,横被诛求,急于常赋。秀民疾                                                                  《乞留邓根通判秀州》。

             苦,莫此为大。伏望圣慈,深赐详察,特赐蠲免和买绸绢,则一州之民受惠不                                                                  《辟官奏状》。
             细。臣谨检坐皇祐五年,许下户折纳税绢,指挥节文如后。                                                                          《申呈两府札子》。
                  皇祐五年七月十二日,州准转运司牒,准三司户部牒,准中书批状指挥节                                                               《申御营使司乞先次勒停使臣宋卸状》。
             文:两浙转运司奏体访得苏、秀两州乡村,自前例种水田,不栽桑柘。每年人                                                                  《修城乞度牒》。
             户输纳夏税物帛,为无所产,多被行贩之人预于起纳日前,先往出产处杭、湖                                                                  《秀州回朱司业启》。
             州乡庄,贱价㩆揽百姓合纳税物,抬价货卖。人户要趁限了纳,费耗甚多,官                                                                  《呈寄居官员咨目》。

             中又不纳得堪好物帛,亏损官私,颇为不便。当司昨于皇祐元年内,曾体问得苏、                                                                《回柯旸刑部简》。
             秀州不产蚕丝,人户送纳夏税绸绢,不便事理,遂擘画牒苏、秀州,除第一等、                                                                 《论事札子会罢职不果上》:
             第二等人户,各依常年例送纳本色外,所是第三等以下百姓户内税物,即告示                                                                   臣窃观自古国家有急,或政事有疑,必询于廷臣,使各尽其说,甲之言可用,
             取便折纳见钱,遂逐之误便敷与出产杭、湖、睦州,差官置场,依市价买得上                                                               乙之言不可用,虽用甲言而不罪乙。如真宗皇帝时,契丹大入。陈尧佐,蜀人,
             等堪好匹帛,数目充备,起发上京送纳,即无遗阙。彼时官司极获济办。至皇                                                               请幸蜀;王钦若,江南人,请幸建康;唯寇準请亲征,以幸澶渊,而虏以败衄。
             祐二年,准三司户部牒请,依旧例施行,不得更令人户折纳见钱。当司看详逐                                                               向使用钦若、尧佐之言,则大事去矣。及凯旋,社稷再安,然终不罪钦若、尧
             州不产蚕丝,难得绸绢送纳,不免依前于贩易人边,高价买纳,下户转成困弊。                                                              佐者,以谓宁失二人之罪,而不可杜天下议臣之口故也。国家有急,臣下献计,

             又值叠年灾伤,人民转更不易。今本司已认定,逐年苏、秀州合上供匹帛,管                                                               苟可以纾祸难、安国家者,盖将无不为也。使用之而中,足以解纷。用之不中,
             在不亏失元额,只乞许令本司将纳到见钱,于出产杭、越、湖、睦州收买。奉                                                               或因致不虞,谋之不臧,固可罪也。然其心岂有它哉,亦思所以排难救急而然
             圣旨送三司依所奏施行。                                                                                      耳。如太祖皇帝时,方伐江南,有得江南张洎以蜡书给太原以缓师者。会洎以
                 《论本州冗员及权官等事寻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盐仓监官减三员》:                                                               使至,太祖面诘,将杀之,洎视书曰:“此实臣所为也。臣国方危急,苟可以
                  窃见朝廷减省冗官,而监司州郡未能上体朝廷之意,冗滥尚多,无复法制。                                                           纾祸者无不为,臣所作蜡书甚多,此其一耳。”太祖虽赦之,时亦必举此以为
             以本州观之,可以概见。今具如后。                                                                                 问罪之端也。然为李氏者,不闻罪张洎以蜡书致讨也。何则?知其将以排难救

                  一本州盐仓乃有监官五员,若减罢三员,未为阙事。                                                                     急而然耳,不幸事泄。臣观自顷以来,谋议成败以计划异同为终身不解之罪者
                  一依条惟繁难县分,知县及巡检县尉课利场务,许差权官。今本州录事、                                                            有矣。故后来者,虽身在庙堂,事方危急,而终莫敢披心腹、尽底蕴,必回护
             参军、司理、县丞、主簿皆是权官,又有未出官人、将仕登仕郎,亦权监当或                                                               含糊,莫以身任成败者,其心以此为戒故也。臣尝窃忧之,以谓此非社稷之福也。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