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1 - 古桥神韵
P. 161
第一届全国古桥研讨会
后 记
有人就有路,有路就有桥,桥、路与人同在。桥梁的历史与人类一样,
源远流长。当人类尚在用树叶、兽皮遮身时,为生存就要走路、过溪涧,
独木桥、卵石矴步、简易木桥、藤索桥应已存在。桥同于或早于石斧、石凿、
泥胎陶罐和简易弓箭,桥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是最基本的一项工
程建设,研究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那就不可不研究古代桥梁的历史和
文化。
笔者一直从事道路、桥梁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因职业之缘,以前见
过省内外许多古桥,皆是看上几眼,感叹几声,匆匆跨过而已。从开始
研究古桥后,令我震惊,使我着迷。古人建桥,历史久远,技艺高超,
善于总结,推陈出新,不断创造,使中国古代桥梁建设自立于世界,有
自己的发展规律和方法途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在古桥调查研究中,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帮助,山高路远地势险,
一人出去家人不放心,儿子晓伟、晓强假日常陪同,借车开车同爬山,
帮我拉钢尺量尺寸、拍照片,回家后教我用电脑存照片和资料。同时也
得到了县农村道路建设办公室的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在资料的编写中,
得到了余云安、许尚枢、张健、姚宝岳、周则贵、梅安溪、张祖加、姚
兆形等先生的启发和指正。在书稿完成后,得到了原在省交通局工作时
的领导、原省交通厅副厅长蔡体楞的支持和帮助,审阅书稿,给予修正。
论文选写中更得到武汉的唐寰澄先生、北京的孔庆普先生的支持和指导。
交通部原总工、专家组组长,茅以升科学教育基金会——中国古桥研究
委员会主任凤懋润先生欣然挥笔,给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在调查
考证中,也得到了古桥所在地群众、干部的帮助和支持,提供信息,借
阅宗谱资料,大家的热情相助,令我感动,铭记在心。
在拙作付印出版时,得到了浙江天环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天台县博
物馆、天台山文化研究会的资助。对所有给予支持和帮助过的人士,笔
者借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夏祖照
2012 年元月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