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古桥神韵
P. 20
古 桥 神 韵
于最佳受力状态,是科学的、先进的拱型 五、弧形斜撑与角石
桥梁结构,在当时可能领先于世界水平。 将斜撑石也加工成弧形,使三折边拱
据创建者的后人所传,当时是从两头 的三条边都做成曲线,是三折边拱向弧形
向上翘的毛竹扁担(图九)反面(图十) 拱演变的重要一环,因弯曲而改善了斜撑
放在地上,弓形向上,两端堵实,两人站上, 的受力状况,使桥型更加美观。桐桥桥斜
丝毫不变,受力特好,曲线形态从悬索与 撑石内弧的矢高为 13.0 厘米,厚 45 厘米,
扁担弯度相似,且曲线更美观。感悟弓形 上端嵌入角石内,下端支撑在干砌长条石
梁比平梁受力大,可以建造孔径较大的桥 基础上(图十一、图十二)。
梁,一孔过溪,且桥坡平缓,方便行人, 角石为微楔形的整体条石,使顶梁、
造型比较美观,经过多次画图样,才设计 斜 撑和桥 面石 连成 整体,同 时起 转换 受
建造了这一桥梁。“这类拱轴线绝非古人 力 方向的 作用。 其上 下游端 各长 出桥 面
偶而为之,而是古人有意筛选的一种优秀 12~15 厘米,以便开槽,厚度在顶梁端与
桥型。”故宫藏图,唐·杨昇《雪山朝霁图》 顶梁同厚。角石有两侧开槽的,供顶梁和
中即有此曲线三折边型拱桥,两者相差千 斜撑同时嵌入,也有仅一侧开槽的,供斜
余年,是为应证,实物仅天台“九遮牮桥群”。 撑和斜桥面上下一起嵌入。两侧面修凿平
当时的设计者,独树一帜,确是艺高人胆 整精细,角度准确,贴合紧密,接触良好,
大,敢于担风险,创造这无与伦比的杰作。 使之受力均匀,结构稳固,安全可靠。
至目前各地未有发现,应是世界上唯一的 由于曲线顶梁采用了悬链线为拱轴线,
桥型。 弯斜撑和斜桥面及基础组成了前倾式桥台,
图九 正常挑担时两头向上
翘的毛竹扁担。
图十 弓形向上的毛竹扁担,
两人抬重物时使用。若弓形向
下,扁担抬的时候会断掉。弓
形向上放在地上,两端头用重
物阻实、阻严不能动,三个人
站在担弓上,担也不会断掉。
造桥匠师们由此悟出悬链线弓
形牮桥受力好,才创建了九遮
牮桥群。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