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天台行旅》
P. 67
咏赞石梁罗汉供茶的诗作甚多,如罗适的“茶花本余事,留迹示诸方”,洪 穿过梯田,到了一
适的“来烹紫云腴,寒瓯散葩萼”,宋之瑞曾经纂修《嘉泰赤城志》,曾经 个几户人家的铜壶
写过“金雀茗花时现天”的诗句,咏叹罗汉供茶的神异景象,茶叶与宗教, 小村,从村前依岭
与诗歌水乳交融。 而下,就看到石上
宋代熙宁年间,这里来了一位名叫成寻的日本僧人,他是著有《源氏物 流泉。
语》的女作家紫式部父亲日本藤原的曾孙,在天台山,曾与诸多僧人在华顶 而今行两三
一起品茶,还瞻仰了智者大师肉身塔,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详细 里,穿过一个隧道,
记述了寒山拾得的故事,对石梁方广寺罗汉供茶时茶杯中出现八叶莲花纹和 就看见了一片竹
大士应供的字样等等瑞相做了细致的记录。他没有回国,死后敕葬在国清寺, 林。竹林苍翠,掩
墓塔题名曰:“日本善慧法师之塔”。 映着深藏不露的奇
在石梁中方广寺品茶,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山色漾翠,水也漾绿,多么 观。铜壶滴漏是一
切合自然。夜深人静之际,约若干知己,静坐在方广寺中昙花亭上,或小憩 处一个由地层裂陷
于瀑布之下溪石之上,把杯品茶,品诗论文,或谈笑风生,心情也舒畅得多了。 造成的铜色茶壶形
石梁瀑布的夜游饮茶,的确让人忘情,石梁的夜色如茶,让我细味道慢品。 的深潭,下泻的山
茶是正宗的罗汉云蘖,水是原汁原味的石梁泉,细细一品,清香甜润,一片温情, 泉在“铜壶”之中
沁入肺腑。 回旋激荡,空隆作
响,澎湃奔突,然
在石梁瀑下行走,水石斑斓,游鱼可数,树木苍翠,殿宇巍峨,是最为 后从壶底钻出一道
和谐的境地。 罅隙,夺路而出,
过仙筏桥,站在徐霞客塑像的位置,眺望石梁飞瀑的全景,连绵蓊郁的 成为一挂瀑布。铜 ▲ 铜壶滴漏 范旭初 摄
树木密密层层,累累叠叠,灌木乔木互拥,首先给我的感觉是悠远的,石梁 壶滴漏的成因,与
的树木,千姿百态,各具千秋,有如朵云者,如蘑菇者,如花卉者,如人物者, 石梁飞瀑大体相似。坐在崖边石上,忽想起了齐周华的诗句:
不一而足,神采斐然。细察脚下的土地,却贫瘠得很,脚下全是乱石的山,
难得肥沃,可见此间树木生活的艰难。 古石青铜色 团团似玉壶 巨灵穿一指 鲛室喷千珠
转过一个弯,我拾掇着纯粹的山涧景色。龙潭连缀,水流石上,激越欢畅。 漏滴龙楼晓 声喧鲸口呼 深知造化妙 原不假锤炉
游鱼翔游。悠然可数。跨过石碇步,驻足铁吊桥,看两旁的花岗岩,或方方
正正,如碑如碣,亦牛亦象,似人像佛,与此间树木一样,富有灵性与禅机。 此诗切情切景,传神精妙。铜壶滴漏危险非常,俯瞰铜壶,得需旁人抓
此为小铜壶溪,溪上有小瀑布,似乎没有多大声名,但风姿绰约,精美绝伦, 牢双腿,方可匍崖而观。铜壶潭水清碧凝绿,神秘幽深,1998 年,天台书生
那是真正的隐者。 陈邦清在此勇救落水的上海女青年付出宝贵的生命,成为山水中的美谈。
大铜壶溪因铜壶滴漏而得名。其景状如古代的记时器铜壶滴漏,为天台 潭水从铜壶口泄出后,形成三折瀑布,绕过一片竹林,流到一处黄色的
山八大景之一。 陡崖上,化成涓涓细流,覆崖而下。崖右为一条流水冲出的凹槽,如龙蛇蜿蜒,
二十几年前,我从石梁东边谷口的村后上去,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 人称龙游涧,或名龙游笕,其凹槽宛如山中农家引水用对半劈开打通竹节的
66 天台行旅 石桥山中,水流石在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