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罗阳镇志
P. 28
序
泰顺居浙南高山峻岭地带,号称浙江的青藏高原。如果说泰顺县境大致呈三角形状的话,
罗阳镇处在三角形的西侧,无疑又是浙江“青藏高原”最为偏僻的地方。然而,泰顺诸山之间
分布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盆地,罗阳盆地是泰顺最大的盆地之一,且泰顺北部的飞云江水系和
南部的交溪—沙埕港—鳌江水系在罗阳附近交汇,又给罗阳与县内各地乃至温州沿海平原的交
往,提供了一些便利。尤其是北部的飞云江流域,自旧百丈口以下河段以及司前溪、洪口溪、
莒江溪等支流,水道较为平缓,有航运之利,近代以来百丈口发展为飞云江航船的起点。从罗
阳出发,翻越 60 里的山岭,便可经旧百丈口乘船到达沿海平原。由于这样的原因,罗阳较早
便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始建于唐代的罗阳三峰寺是泰顺较为古老的寺庙之一,一度具有较大的
规模,可惜后来因为城镇建设而被拆毁。
明朝景泰三年泰顺的建县,无论对于泰顺,还是对于罗阳,都是千年历史内最重要的事件。
在建县之前,泰顺属于瑞安、平阳两县的极西部的两个乡,而两县的中心地带都在离泰顺遥远
的沿海地区,只有那些离沿海地带相对较近的地方,区域开发程度相对要高一些。
按《分疆录》作者林鹗的看法,唐宋时期“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罗阳的董姓、
仙居的徐姓,固然已列泰顺著名十八大族之列,但毕竟只占其九分之一。元朝后期,今泰顺境
内因处州流寇的大规模活动而陷入乱局,官府最终在今泰顺百丈、筱村一带将其消灭。到了明
朝初期,因青田叶丁香聚众作乱,处州矿工大批涌入罗阳,罗阳被视为“三州六县之咽喉,险
阻之枢轴处”,罗阳当地投附叶丁香的人很多。不久,政府派兵镇压,罗阳人口“十八九”因
战争而死,处州人乘虚迁入,罗阳人口密度逐渐增大。明景泰三年(1452)建县以前,叶宗留、
邓茂七为首的、以处州人为主的盗矿队伍又在罗阳坚持数年,并在此被明朝军队击溃。考虑到
浙南闽北山区面积广大,不便管理,朝廷接受了以瑞安、平阳两县的西部两个乡建立新县的建议,
并以罗阳为县城。与此同时或其后几年,泰顺北面的云和、景宁、宣平,南面的寿宁四县也建
立新县,浙南闽北山区的开发进入新的阶段。
历来的都以为,新县的建立是区域人口增加、经济有所发展的结果。然而泰顺的设县却主
要是政治上的原因,同时建立的浙南闽北五县除宣平位于丽水县境之北,其他四县境域相连,
形成贯穿浙闽省境的纵向带状地域。罗阳位置虽然在泰顺并不居中,但在同时建立的浙南闽北
五县却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矿盗”最后顽抗的聚落,自然被选为泰顺县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