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罗阳镇志
P. 29
罗 阳 镇 志
然而,当原属瑞安、平阳的两个乡并入泰顺县时,罗阳作为县城的缺点却暴露出来。罗阳
的位置偏在泰顺县境的西北角,一般说来县城的理想位置应在县境的中心点,或者经济比较发
达地区,以便县城到达县内各地区的路程相对均衡,以便有效地传达信息和行政管理,县城位
于县域中心的位置也有利于商业贸易。由于具有天然的缺陷,泰顺县域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腹地
覆盖全县绝大部分地区的商业中心,最大的商业中心一直在飞云江航运起点的百丈口,罗阳只
是流域的第二商业中心。但县城毕竟是一县政治文化的中心,长期偏居瑞安、平阳两县西部一
隅的罗阳那些家族的地位,因罗阳建县并成为县城而地位上升。清光绪元年(1875),县人林
焯对此有论述:“罗阳大姓,城推潘董,乡推林吴。潘董著于本朝,林吴彰于前代。”此“罗阳”
是用县城来代称泰顺,按林焯所说,林、吴、潘、董四姓著名泰顺的时代并不相同,宋代林氏
和吴氏为温州望族,潘氏和董氏不如林氏和吴氏,但到了清代,潘氏和董氏的影响却大大超过
林氏和吴氏。
还必须指出,泰顺虽然地处内陆山区,对外道路不便,但高山并未阻断其与外地的人口和
商品来往。乾隆五十四年(1789)罗阳董氏重修家谱,第一卷便是《温州府境全图》《泰顺县
治之图》和《古今历年记》,然后才是董氏家族的历代支系图。据笔者目力所及,类似首先以
府境地图、县治之图和古今系年而展开论述,此后徐徐述家族历史的家谱,在泰顺各地的家谱
中相当罕见,足以表现出县城家族的关注外部世界的开阔胸怀。
笔者出生于罗阳,略涉史地之学,粗识罗阳在泰顺乃至浙南闽北地区的重要性,感觉这片
土地上的人民及其经济和文化,有太多值得研究之处,常为罗阳地方史研究之不足而遗撼,自
然庆贺这部《罗阳镇志》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罗阳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部镇志的诞生无
疑是罗阳文化发展的例证之一。作为首部泰顺县下的志书,《罗阳镇志》的诞生不仅弥补了本
地地方史研究的不足,相信对推动泰顺乃至浙南闽北历史文化研究,对认识罗阳、建设罗阳,
均具有重要意义。
吴松弟
2017 年 6 月 5 日于复旦大学日月光华之楼
————————
吴松弟,罗阳镇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详情见人
物简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