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9 - 泰顺县文化志
P. 299

·236·                                   泰顺县文化志


               私塾、周湾私塾、木湾私塾、南山下私塾、潘垟私塾、南浦私塾、新厝底私塾等。民国期

               间,除政府公办学校外,民间还先后兴办了广益私塾、雪溪蒙学、南山私塾、外垟私塾、后
               章私塾、梨垟私塾、九峰蒙馆、峰门蒙馆、赤坑私塾、五蒲书塾、水塘头书塾、驮地私塾、

               岩上学塾、岩头私塾、垟望私塾、马仙宫私塾、何宅垟私塾、仙居私塾等。古代及近代私学
               办学场所备教育与藏书的功能,但藏书情况失载。当代,以上教育机构已经消失。

                    惜阴书塾 由陶乔四世孙于宋端拱二年(989)创办,址设葛垟桂峰山麓,是泰顺境域
               可考的最早书塾。明隆庆四年(1570),陶灌捐资重修,并扩建了天井、门楼、围墙,为鼓

               励族人入学,还捐田30亩作为办学基金及塾师薪金开支。乾隆三十六年(1771),族人陶焕
               文再次投资修复。该书塾颇负盛名,众多外乡子弟,皆慕名前来就读。该书塾已圮毁,今仅

               留遗址,被改造为农田。
                    侯林书院 宋代淳熙八年(1181),宋进士吴驲之父吴子益在库村创办侯林书院,址设

               侯林宅前即今吴畦墓前。后吴驲重建书院。据《吴氏宗谱》载,侯林书院在谏议公墓前。其
               遗址被改造为民房。

                    中村书院 宋淳祐二年(1242),库村进士吴子良回家丁忧期间创建中村书院,址设
               库村中宅巷口,清音井前方,目的是为教育子弟读书。据《子良公墓志》,吴子良配兰溪吕

               氏,生五子:长名仕珍,次名仕玉,三名仕瑶,四名仕宝,五名仕璩,于是又仿效窦燕山
               “五子联芳”,匾其堂曰…“桂芳堂”,并作“道学”“孝友”“睦族”“修身”“齐家”

               五条格言,以训弟子。查阅《库村吴氏宗谱》,有库村吴宅古地图,图中标有中村书院和
               桂芳堂两座建筑物。中村书院历经风雨,其间多次重修。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书院

               破败,吴子良第十七世孙重建中村书院。至清后期,中村书院遗址被改建为戏台,即今戏
               台坪。

                    罗阳书院 明嘉靖十一年(1532),知县刘友德、推官魏一恭为首创建罗阳书院,址设
               城隍庙南地轴山下,后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区益重修罗阳书院,前后各三间。

               明代隆庆三年(1569),知县王克家又加开拓鼎新,初具规模。清代乾隆十七年(1752),
               知县杨人杰改建书院于赤砂之右与明伦堂毗邻。嘉庆间董事潘汝梅等重修,一切所需器物齐

               备。地方绅富和东安寺僧捐田,其收入作为山长薪酬及诸生学费。光绪二十九年(1903),
               新政诏书“通令”规定,罗阳书院改为敬业高等小学堂,潘鸿康为首任校长,学制三年或四

               年,招收初等小学毕业生入学。其后,小学堂多次易名。1986年改名为泰顺县实验小学。
                    桂林书院 清雍正元年(1723),东溪积库吴一琏于员岭脚创建桂林书院,正竖五间,

               共列十间,墙垣道路皆备。今旧址尚在。
                    东垟书院 又名竟成书塾或东垟书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林凤鸣、林方任父

               子在林氏宗祠右侧兴建竞成书塾,招收族内子弟从学。竟成书斋木构工艺精致,主楼五榴,
               同时建有花园、鱼塘、草场、伙房等辅助设施,是今泰顺保护完好的清代办学场所。乾隆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