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1 - 泰顺县文化志
P. 361
·298· 泰顺县文化志
桥”全国10所高校巡回展在上海启幕。
2015年,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中国廊桥网共同举办“如何看待新建、重建廊桥,做好
廊桥保护和传承”线上沙龙讨论,引发关注。
2016年10月—12月,“诗画泰顺·最美廊桥”图书展在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省内10所
高校巡回展。
2017年,县委宣传部开展“廊桥外宣年”“百家媒体聚焦千年廊桥”大型外宣活动,全
国近百家主流媒体齐聚泰顺县。举行首趟“诗画浙江”上海高铁旅游专列走进泰顺活动,20
多家媒体和来自上海的300多位游客开启为期3天2夜的泰顺探访之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
播》首次单条采播,《浙江日报》先后5次头版刊登,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发布报道近600
篇,新浪微博“中国氧吧·康旅泰顺”“让廊桥走向世界”等点击阅读量累计4000多万。
第二节 技艺传承
境内编梁木拱廊桥简称木拱廊桥,民间称蜈蚣桥或虹桥,与北宋汴梁虹桥的营造技术
相近。据《分疆录》记载,清道光年间当地人苏某重建三条桥,发现一块刻有贞观年号的旧
瓦。据此三条桥最迟建造于唐贞观年间,是境内最古老的廊桥。叶瑞旸桥建于明景泰五年
(1454),其实体于1965拆除,使用时间500多年。据明雍正《泰顺县志》记载,溪东桥建
于明隆庆四年(1570),系有确切纪年的编梁木拱廊桥现存最早的实例。由于年代久远和缺
乏史料,境内许多廊桥及其建造者无法考证,但编梁木拱廊桥历史历史发展和传承的脉络
清晰。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浙南编梁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衍变,认为是宋室南渡时,士
农工商随之南下,也把虹桥技术带到东南。2002年,泰顺县博物馆张俊撰写论文,对“南方
木拱技术是由北方传入”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境内编梁木拱廊桥有着独立的发展体系。之
后,专家将泰顺县的木构桥梁进行分类处理,勾勒出境内桥梁的发展谱系:简支梁桥→连续
梁桥→斜支撑桥→带有编木结构的斜支撑桥→编梁木拱桥)。
编梁木拱廊桥拱架部分由二组拱骨相贯而成。第一组用三节拱骨对接,称“三节苗”,
各节并排九根拱骨,榫接在两根节点即称为“大牛头”的横梁上,使第一系统架成“八”字
形;第二组用五节拱骨相接,称“五节苗”,各节并列用八根拱骨,榫接在四根“小牛头”
上,这样形成的“五节苗”与“三节苗”之间相互挤压咬合而作用统一的结构体系,这是
木拱桥的主体结构。为了解决横向受力问题,以免产生侧移现象,在上两个系统之上,还加
上了“剪刀苗系统”。两头入口处的天门柱(将军柱)至与“三节苗牛头”之间交叉架起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