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6 - 泰顺县文化志
P. 356

第八编 地域文化                                          ·293·


                 筑,偶遇仙居桥,如获至宝。

                      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刘杰选择泰顺县古建筑作为研究课题,多次带上海交大和同
                 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到泰顺,对许多重要的古廊桥进行现场测绘,并设计保护方案。

                      2001年3月,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专程到泰顺考察古廊桥,做专题讲座,
                 认为可以申请“国保”或世界文化遗产。7月,第十二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温州民居国际

                 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150多位与会专家到泰顺进行为期三天
                 的学术考察,泰顺廊桥成为专家们的热点话题。从此,泰顺廊桥向国际学术界迈出一大步。

                 同年,刘杰撰文,李玉祥摄影的《乡土中国·泰顺》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书中“梦
                 圆廊桥路”一章,对廊桥的起源、构造及用途做深入研究。

                      2002年,县文博馆馆长张俊经多年研究、考证,撰写的论文《泰顺木拱廊桥发展历史探
                 讨》,对“南方木拱技术是由北方传入”的论断提出质疑,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历史发展脉络

                 鲜明,有着独立的发展体系。该论点得到有关专家的首肯,论文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颁
                 发的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2003年9月,泰顺县廊桥文化协会经县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为非营利性的地方社会学
                 术团体。是年,上海交通大学力学专家沈为平和上海交大副教授刘杰多次深入境内考察。他

                 们通过对不同结构的廊桥的考察,寻找泰顺廊桥的发展脉络,勾勒出泰顺县桥梁的发展谱
                 系:第一阶段为简支梁桥,第二阶段为连续梁桥,第三阶段为斜支撑桥,第四阶段为带有编

                 木结构的斜支撑桥,第五阶段为编木拱梁桥或编木拱桥(即木拱廊桥)。在这演变过程中,
                 专家们在泰顺县内找到各个发展阶段的桥式实例,因此认为泰顺木拱廊桥并非由北方传入,

                 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产物,是本地先民的创造。
                      2004年8月,浙闽两省木拱廊桥保护与开发研究会在庆元县召开,县委宣传部部长何平

                 在会上介绍泰顺廊桥的概况及保护、研究、宣传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文博馆馆长张俊宣读论
                 文。会议对浙闽廊桥的历史发展、保存状况、面临的困境以及研究、保护和利用等诸多方面

                 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议论。
                      2005年11月24日,由泰顺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

                 州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交大、省建设厅、省文物局三家单位共同主办,为期四天,分杭
                 州、泰顺两个主办场。来自中外各地的50多名建筑学界专家和学者们先后开展中国廊桥学术

                 交流,赴泰考察泰顺廊桥,全面了解中国廊桥保护现状,研究廊桥区域合作、信息互通、资
                 源共享等问题。会议倡议浙闽两省各县人民政府在未来适时召开廊桥保护与开发会议,邀请

                 国内外相关专家,原则上每年举行一届,两省轮流承办。同年,薛一泉著的《解读廊桥》,
                 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泰顺廊桥发展历史、建造流程和建桥习俗等进行详

                 细描述。
                      2006年7月至12月,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教授、美国哈佛大学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