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石梁纪——天台山石梁云端秘境》
P. 86

74  |  石梁纪



                瀑的境地,一叶一花一云一石一水一山一月都是智慧的菩提!
                    行走在石梁的瀑下,我看这飞腾的不是瀑水,而是翰墨。石梁是有声的画,
                时时刻刻把人淹没在意境里,湿漉漉的。
                    在这里,我总是念想到张大千。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大千世界,藏在胸中,
                大千世界,如一粒芥子。石梁飞瀑在张大千眼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1937 年 3
                月,在黄君璧、方介堪、谢稚柳等画家的陪同下,张大千来到了石梁飞瀑之下,
                被这里的山色水声震撼住了,久久挪不开脚步,他不由自主地举起画笔,在画纸
                上画出第一道墨痕,于是就有了这幅壮观的《石梁飞瀑图》。此画仿石涛的笔法,
                山石如斧削一般,崖谷深幽,古树参天,梵宇轩昂,给人一种磅礴浩瀚而清雅宁
                和的意境,他在画面上题款,化用了龚贤的诗:“身到天台似故乡,贪看瀑水溅
                衣裳。三更月上当素顶,倚仗还来度石梁。”1945 年,他在北京又画下一幅石
                梁观瀑的巨作,复又题诗道:身到天台似故乡,满空云雾湿衣裳。三更瀑落峰前
                月,倚杖还来度石梁。
                    在当代,画石梁的人就更多了,如陈半丁、俞剑华均有名作传世,而张仃则
                用焦墨画石梁,与龚贤的积墨不一样,显得更加浑厚凝重,王伯敏也画过,而吴
                冠中则在石梁下细细观察,用独特简约的笔法画下了石梁飞瀑,别有一番风味,
                他说,诗歌比绘画更有深度,笔墨等于零,但在石梁飞瀑的描画中,笔墨是绘画
                最有特色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笔墨真的等于零,那就没有画的必要了。
                    诗书画同源,在石梁飞瀑我感受得非常深切。
                    有人说郑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在石梁飞瀑,我们都是官,客官,
                石梁飞瀑和方广寺都是为我们所备的。在方广寺看诗画之书,这种氛围感觉与众
                不同。对着实景,翻开画幅,神游卧游与实地行走结合,是颇能愉悦身心的。
                    在石梁飞瀑诗意的表述中,我们不能忽视王十朋的。他名叫王龟龄,浙江乐
                清人。未登状元榜时,他到石梁飞瀑,发现眼前风景就像梦中见过的一模一样,
                数百位神僧一起迎接他,说他就是严首座,曾写石梁碑。王十朋有诗记之:“石
                桥未到已先知,入眼端如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会写石桥碑”,又有诗:
                “路隔仙凡意可通,石桥容我踏长虹。桥旁方广人游久,不在登临杖屦中。”他
                官至龙图阁大学士。齐召南游览中方广寺时说,张联元与其把贾似道建的昙华亭
                砸了,还不如奉祀王十朋好。朱熹说,王十朋光明磊落,真君子也。
                    中方广寺前的山岩上“昙华”二字,在提醒这里曾经有过昙华亭,字为篆体,
                字径 38 厘米,落款为“癸酉年,陈培锟吴山”,癸酉年也就是民国 22 年(1933)。
                昙华亭被张联元毁掉之后,后人建了一座雨来亭,一首诗描述其状,“亭前瀑布
                悬空泻,屋后昙花带雨飘”,为明代僧人云水所作。雨来亭也是求雨的地方,下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