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钱塘年鉴(2022)
P. 71
特 载
区服务业态品质化、高端化、国际化提升,加快东部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文明
湾总部等办公集群建设,积极构建 15 分钟社区商业 城市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倡
圈。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并推进一批产业邻 导移风易俗,弘扬良好的家教家风、校风学风、劳模
里中心建设,为职工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生 精神和乡贤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树
活配套服务。统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和市政基础设施 立文明新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文惠民,
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设施,深 整合利用高校、企业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文
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 化空间,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
承载力。 互融发展,打造国际传播矩阵,讲好钱塘故事,提升
6.打造三生融合新样板 国际影响力。
守住生态底色。坚持防源头、强监管,全面落实 弘扬钱塘特色文化。深入挖掘钱塘这片土地多年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统筹推进水、气、土、 积淀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奔竞不息、逐浪潮
废综合治理,全力营造一流生态环境。持续攻坚蓝天 头”的潮涌文化,“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围垦文
行动,强化城市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尤其要高标 化,“大气开放、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心怀梦
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完成 想、艰苦拼搏”的创业文化,赓续钱塘人的精神血
能源“双控”目标,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 脉。开展“文化拾遗”主题活动,保护利用好知青文
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攻坚碧水行动,严格落实 化园、明清古海塘、南沙大堤、下沙三号大堤、头蓬
河长制,打造“幸福河湖”、护佑岸青水美。持续攻 老街、创业一号闸等特色文化资源。在抗击疫情、为
坚净土行动,探索“数字治土”新模式,加强化工厂 民利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不断丰富钱塘文化
区、农业面源等重点领域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持续 内涵,推动文化传承与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
攻坚清废行动,加强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 提升文创产业水平。增强文创产业的渗透力、辐
和农业废弃物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安全处置,助力 射力和带动力,加快发展“文化+”新型产业,与农
全市“无废城市”建设。 业、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依托资源禀赋,积极
彰显田园本色。保留江东区块最本土的韵味,建 开发湿地生态游、美丽乡村游、围垦文化游、工业体
设“生态产城”。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加强设 验游、跨贸购物游。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打造“美
计方案审核把控,着力破解千村一面问题。围绕新时 妆、美服、美食、美图、美生活”的五美新业态。
代美丽城镇建设,做靓一批美丽田园、美丽庄园、美 8.共建共享幸福美好新家园
丽庭院,连片种植果树绿植,打造“云树绕堤沙”的 打造美好教育先行区。以全域均衡为目标,加快
沿江生态和围垦风貌,让百姓记得住乡愁。深入推进 编制完善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推进基础教育建设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 动,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适龄儿
决好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公厕改造等“身边小事”, 童公平入学,形成更加均衡、更为合理的发展格局。
让乡村更加清新清净、生态宜居。 以全域优质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德智体
做强都市特色。树立“公园新城”建设理念,着 美劳“五育”并举,系统推进“名校名校长名师”工
力把产业融入城市中、把城市建在公园里。坚持特色 程和“名校集团化”,大力提升办学软硬件水平,建
引领,提升下沙区块国际化水平,高起点谋划城市核 设一批省市级名校和国际学校,教育整体学业水平迈
心区建设。注重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加强建筑色彩、 入全市前列,形成与一流营商环境相适应的教育服务
建筑形态、城市天际线等方面把控,建好核心区块、 供给。推动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完善普惠托育、
钱塘门户和重点廊道,打造一批特色街区、标志性建 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服务体系。通过合作办学,积
筑,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巩固提升“149”环境整治 极发挥辖区高校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支持职业院校
成效,用好数字化手段,持续做好街区街面净化、建 培育专业技能人才。
筑工地管理、空地围挡打开、共享单车管理等工作, 建设健康惠民示范区。增加医疗资源布点,建设
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科学、智能。 网格化城市医联体,引进群众急盼的妇幼医院,建设
7.塑造钱塘韵味文化新地标 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机构、特色科室,全面提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持之以恒用先进思想凝魂聚 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形成多层次、优质化医疗保障
气,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深化“我 体系。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们的价值观”主题实践和“最美钱塘人”选树工作, 体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支撑能力。深化医养护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