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鹿城年鉴2010》
P. 59
鹿城年鉴 2010 特 载
LUCHENG YEAR BOOK
度和深度,以开放促发展、促提 企合作,强化土地开发整理、闲 化、精细化转变,提高城市管理 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中心的建设管理,完善15~20分 三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
升。充分利用在外温州人已有的 置土地清理等,缓解资金、土地 水平;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建设, 三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 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省级农村 体系。完善和落实扶持创业就业
市场销售网络和“温州名购中 制约。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 全面推广社区“四位一体”管理 持生态环境优先,立足当前,着 卫生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发展 的政策,深化“充分就业社区”
心”等载体,大力抢占国内市 发展活动,建立健全涉企信息公 工作模式,努力解决社区工作服 眼长远,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加 农村卫生事业,推进基本公共卫 创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类
场,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国内市 开、定期走访企业、领导干部挂 务用房问题,加强社区公共服务 快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与建设, 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健康水 群体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高度
场占有率。进一步优化内外贸结 钩企业等制度,在强化逐个企业 平台建设,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 严格落实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 平;加快区级医院发展,完善疾 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
构,继续实施出口品牌战略,不 服务的同时,把服务重心逐步从 水平,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区、优化准入区和优先准入区的 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防治重大 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平台作
断提高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 传统的一企一策、点上扶持转到 二要强化农村支撑力。充 各项措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 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 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切实
力;巩固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新 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整体提升上 分利用我区农村的区位优势和生 机制;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 能力。继续重视体育事业发展,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努力扩大城
兴市场,更好地实现出口市场多 来,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产学 态优势,按照“服务城市、致富 加快污水管网、固废物集中处置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增 镇职工养老、工伤、生育、失业
元化,确保出口合理增长。进一 研对接等平台,为企业创业创新 农民”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 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环境承载 强群众体质。高度重视人口计生 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建立覆
步创新选商选资工作机制,围绕 提供良好环境和公共平台。 产业体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力;强化环境治理,继续深化温瑞 工作,坚持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 盖所有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
主导产业,突出功能区块、工业 (三)大力实施城乡互融工 加快果蔬花木、特色养殖等农业 塘河、市容环境、违法建筑和交通 人口素质并重,健全城乡计划生 险制度,继续做好居民医疗保险
园区等重点区域招商,深化民外 程,增创协调发展新优势。 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精深 秩序 “四大整治”,进一步改善 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计生“两 工作,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合作、以外引外,大力引进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互 加工和品牌创建,重点扶持规模 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绿色街道、绿 免”政策,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业高端项目、企业总部和先进制 融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 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 切实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认真做好农村老人养老金发放工
造业产业链项目,切实推进优质 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途 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色家庭等绿色细胞工程建设,全面 二要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 作,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困
外资项目落地和投产运营,推动 径。我们要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城乡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积极推动农 推进生态乡镇的创建,广泛普及生 展大繁荣。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 难群众生活保障机制,加大对低
我区产业升级。创新“走出去” 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基本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 态环保知识,不断增强全区干部 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建设“五大 收入群众的社会救助力度,大力
方式,健全服务和保障体系,鼓 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加强城市管 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民专 群众的生态意识,努力创建国家 行动”,全面提升鹿城软实力。 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老龄工
励帮助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设 理,从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内涵 业合作社,健全“三位一体”新 级生态示范区。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作,加快安置房和廉租房建设,
立境外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在 提升、品位提升转变,力争在城 型服务体系,探索农村金融体制 (四)大力实施民生普惠工 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精神文 扩大受益覆盖面,不断提高困难
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参与世界经 乡一体化发展中赢得先机。 改革,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 程,增创全面发展新优势。 明创建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 群众的生活保障水平。
济。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和海峡 一要提升城市带动力。主动 力。大力推进西部农村交通、供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 值观深入人心,筑牢全区人民的 四要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
西岸经济区,积极开展对台经贸 承接市委实施温州大都市区推进 水、供电、通信等重大基础设 共享改革成果,是发展的最终目 共同思想基础;健全完善公共文 事机制。牢固树立“关注民生问
合作和文化交流,形成对外开放 战略的决策部署,以重大项目建 施建设,加快戍浦江河道整治 的。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 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 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状况是
合作新格局。 设为载体,扩大社会投资,推动 工程、七都标准堤塘等“515” 为先,始终把发展民生事业摆在突 站和村居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 最大政绩”的理念,进一步完善
三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城市发展。加快330国道鹿城仰 防洪保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新 出位置,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 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 为民办实事机制,让经济发展成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加快 义至双屿段、绕城高速鹿城段、 一轮“千百工程”,把村庄整治 问题,健全为民服务长效机制,努 服务方式,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 果更好地惠及更多群众。进一步
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完善引 沿江城市防洪堤等重大基础设施 与农房改造有机结合,统筹推进 力在共建共享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 服务供给;鼓励和扶持文化精品 畅通反映渠道,深入基层调查研
导扶持政策,强化服务促发展。 建设,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推 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 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创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 究,了解群众的实际愿望和需
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 进滨江商务区建设,大力向外拓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推动形成方 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 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求,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愿和
批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审批事 展林宋组团等一批功能区建设, 便农村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和公 体系。积极开展现代化学校创建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 呼声,认真负责地筛选好民生实
项,推进网上审批工程建设,切 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 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生产 活动,扎实推进校舍的建设和改 群众文化生活;健全文化事业多 事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
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 空间,完善城市功能;认真抓好 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 造,争取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 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发 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转移支付力
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提 “城中村”改造,启动试点工 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深入推进 和改造提升一批,进一步改善办 展各类文化事业,积极培育特色 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
高行政效能。优化产业提升引导 作,为今后全面推进“城中村”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帮 学条件;继续深化办学机制改革 优势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 与实事项目建设,真正把为民办
政策,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先 改造探索经验,打好基础;逐步 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继续实 创新,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深化 构,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 实事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进
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发展,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 施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加 集团化和特色化办学,推动教育 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 一步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分解任
支持有利于产业升级的优质项目 索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整治、全 强“职业农民”、“创业农民” 优质均衡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整 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 务,逐级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
建设。加强资源要素保障,扩大 民参与的长效管理新机制,努力 的培育,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 体教育水平。启动“卫生强区” 队伍,为文化大区建设提供坚强 查,健全领导问责制和责任追究
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深化银 使城市管理从“粗线条”向数字 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 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 保障。 制,切实把惠民、利民项目落到
4 鹿城年鉴·2010 鹿城年鉴·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