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鹿城史志》二O二一·春夏(总第十五期)
P. 12

家,皮鞋年产量达 49.68 万双,制鞋业基本是国营、集体一统天下。20 世

           纪 70 年代末,温州第一皮鞋厂率先突破禁区,设计并生产了一批半高跟
           胶粘女式鞋,博得女士的青睐而风靡全国。
               余阿寿、陈国荣、郑秀康等一批原先在国有和集体鞋厂从事皮鞋制作

           业的先觉者,以自己从事鞋业的经历察觉到了一个浩淼无际的“市场”,
           也嗅到了政策变化松动的气息。
               1980 年,郑秀康毅然辞职,忍痛离开他为之奋斗 20 年的鞋革企业,

           夫妻俩创办了“红象皮鞋制作场”,1983 年更名为鸿盛皮鞋皮件厂,1985
           年,郑秀康牵头,让亲戚朋友参与“风险股本金合作”——温州特色的股
           份合作方式。到 1987 年上半年,鸿盛皮鞋皮件厂已拥有近 500 万元资产。

               1981 年,经过多年磨练的余阿寿,终于鼓起勇气,做出了一个改变自
           己命运的决定,在老家租下 40 多平方米的农民房,办起了皮鞋工场。翌年,

          “借”得一块社队企业的招牌,在郊区办起了南塘皮鞋厂。后来又与人合股,
           创办双华皮鞋厂、黎一皮鞋厂。到 1988 年,改为洪殿街道企业康达皮鞋厂。
           六七年间,余阿寿的鞋厂不断发展,先后在金华、九江、武汉等地开设皮

           鞋店和销售网点 30 多个,年销售额高达 1000 余万元。这些网点是实施专卖、
           建立营销网络策略的雏形。这一创造性的举措,也是余阿寿对温州鞋业发

           展的一项重要功绩。余阿寿的“皮鞋寿”雅号自此不胫而走。
               鹿城个体经济,以制鞋业作为突破口之一,率先破土而出,并迅速发
           展,初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在温州掀起一股“皮鞋热”。一大批

           从二轻系统集体鞋厂出来的熟练技工或退休离职人员,通过以师带徒方式,
           传授制鞋技术,很快地成为带动鹿城鞋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到 1981 年底,
           全区个体制鞋户已有 99 家,“皮鞋佬”成为全区民营经济的“元老”和先锋。

               这些个体私营鞋厂,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形成应变快速的灵活机制,厂长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每年春夏,
           厂长(经理)们将在广州、深圳等地捕捉、釆集到的鞋类最新市场供求信

           息、鞋样流行款式、样品带回温州。不到 20 天,就能研制开发出式样新颖、




           02
           03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