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58
学习,研究“伊洛之学(即二程理学)”,史称“元丰九先生”。“太学”,
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
国最高教育机构。
(4)涪陵学派。
(5)兼山学派。
(6)金代郝氏学派。
2、“二程文化”在温州本土之传播发展
根据程海勇先生研究认为,温州理学传播的总体脉络大致可分三个时
间段:(一)元丰时期;(二)南渡之后;(三)木钟时期。其中,元丰时期,
以刘安节、刘安上、周行己、许景衡为代表;南渡之后的绍兴时期,以虞
仲琳、张九成为代表;嘉定前后,以陈埴、叶味道为代表。
根据李敬峰等研究(《二程门人》,李敬峰著,P6)从宋代至明代,
直接有“二程理学”(程朱理学)师承文脉密切关联的温州籍(古永嘉)
学人及历史文化名人,有影响力的主要有:(1)鲍若雨;(2)陈经正;
(3)陈经邦;(4)陈经德;(5)陈经郛;(6)戴述;(7)李处廉;(8)
刘安节;(9)刘安上;(10)潘闵;(11)沈躬行;(12)谢天申;(13)
许景衡;(14)薛季宣 ---“永嘉学派”创始人;(15)周行己;(16)
虞仲琳;(17)张九成;(18)陈埴(朱熹门生);(19)叶味道(朱熹
门生);(20)黄淮(程朱理学“木钟学案”门生)。
四、“二程文化”在温州新时代“两创”传播应用对策探讨
1、在驿头古村建设温州“二程书院”:开展《二程集》《二程易传》《木
钟集》等“宋韵文化(二程理学)在温州”的系统性研究,以“百花齐放”
的姿态,系统研究《宋元学案》之“木钟学案”,并与位于鹿城之“永嘉
学派馆”、位于龙湾之“和合书院”等相关联书院形成呼应。同时对鹿城
驿头古村的所有已出土“墓志铭”,开展专项文化考古研究。助力重塑“天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