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81
学社时,他是文学社社长,我是《浪潮》编辑部副主编。1986 年下半年,
他与刊大同学陈柏龙组建温州市青年经济工作者联谊会,谷炳光、陈柏龙
先后任会长,郑一丰出任公关部部长。组建社团寻常事,不新鲜,这公关
部可是一个新鲜事儿,很多人从未听过名词。当郑一丰公开亮出公关部长
的名片时,赢得众人瞩目,人们纷纷在打听,这公关部是干嘛的?尔后,
很多青年社团跟风设立公关部,浪潮文学社公关部(简称 PR)由诗人汪麟
康担任,他为人热情,喜欢交际,文采出众,是最合适人选,成了与兄弟
社团的沟通桥梁。外地青年考察团到市青经联取经,考察青年社团和公关
工作。
如今,那一波公关热已整整过去 36 个年头,回首往事,现居香港的
郑一丰说起当年的公关热,他有说不尽的话
题。郑一丰回忆,他当时是从市面畅销的《南
风窗》杂志上,第一次看到公关这名词。
那是 1986 年下半年,《南风窗》出了一
期增刊,刊名叫“实用公共关系手册”,专
门介绍了公关概念和来龙去脉、操作实务。
他看了杂志后,敏锐地感觉,公关作为一种
新兴的行业,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必将在
大陆风行。作为年轻人,应该率先去学习和
推广。于是,市青经联成立伊始,他就自告 《南风窗》杂志增刊封面
奋勇地挑起了公关部部长一职。在郑的推荐下,我从报摊上一下子买了 10
本《实用公共关系手册》,送给我认为值得赠送的新朋友。这期增刊的封
面我记忆尤深:天蓝色封面上,一位公关小姐一身米黄色套装,得体大方,
脸含微笑,如春风拂面,给人感觉很亲和。
外树形象,内求团结。是公关的宗旨,是每一个单位或企业的公关内涵。
公关是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功能如同国内的宣传、广告的职能。国外没有
党政等宣传机构,他们的企业大多设有公关部,尤其是大酒店,公关部必
嵘 峥
月 岁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