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鹿城史志》二O二二·秋冬(总第十八期)
P. 77

学生除一年级 3 个班自主招生外,二、三、四年级 9 个班均由市教育局从

                  瓦市、新码道、墨池及公园路小学挑选优秀班级划拨而来。1963 年秋季开
                  学之际,由于校舍尚未完工,借用谢池巷一所停办学校(戏校)校舍一个
                  学期,1964 年初迁入新校舍。

                      开办伊始,学校积极探索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人人有发展”
                  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主渠道”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
                  则要求达到“精、准、活”,并开展校外定时定点的“少队之家”活动和

                  举办课余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
                  的养成。短短三年,形成了校风好、师风正、学风严的办学特色。说到“温
                  州市实验小学”学生的素质,不得不提提良好的纪律,我父亲曾给我讲过

                  两个事:一是全校师生 900 余人在礼堂开大会,我父亲在台上讲话,下面
                  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二是有一次学校带学生参观一个展览会,当参观完毕

                  出来时,一位接待员跟教师说:“来这儿参观的,数海军部队纪律最好,
                  但你们学校学生纪律比海军部队纪律还要好!”学校要求学生集中排队要
                  做到三个一:一、一分钟,即一分钟要把队伍整理好;二、一条线,把队

                  伍整理得笔直像一条线;三、一声不响,即整好队伍后没有一点声音。即
                  便在今天的全市各个小学,能做到的恐怕也不多!

                      随着美誉度的提升,省内同行也陆续前来参观、交流、学习、听课。因此,
                  温州市实验小学当时在全省范围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办学八年,学校共培养了一千多名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

                  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如:陈怡、巫波伦、谢世平、黄河、亓宾、李世斌、
                  柯小敏、何献敏、于伟、张新波、康剑(大校)、胡勇涛、蔡定芳、陆建光、
                  吴涤清、潘猛补、阮方民及方敏等知名校友。真所谓“白鹿城根,华盖山麓,

                  梧桐繁枝茂叶,凤凰展翅凌霄”!
                      可惜好景不长,1966 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受到严重干扰,学校被认为是“培养修正主义苗圃”而受到批判,1971 年

                  被迫终结办学。听我父亲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学校舍奇缺,



                                                                                     嵘 峥
                                                                                   月 岁
 69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