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鹿城区志》
P. 107
. . 温州市鹿城区志 总 述 . .
5
4
构调整,特色农业效益初步显现。20 世纪中、末 私人企业家应运而生。1994 年,区委发出《关于组 初等教育在全区普及;1994 年通过浙江省“基本 县(市、区)之首。全区授权专利 3863 项,并已
期,城郊土地继续减少,确定发展城市郊区型农业, 建企业集团的若干规定》,2000 年又发出《关于进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 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科研进步。
以效益为中心,服务城市为目标,调整种植结构, 一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的实施意见》。 收;1997 年,通过浙江省“试验教学普及县”验 文化事业成绩显著。群众文化与时俱进,文化
逐年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建设蔬菜、果树、畜牧和 至 2003 年,民营企业总数突破 8000 家,实现销售 收;2001 年,实现创建浙江省教育强区目标。截至 设施日臻完善,活动频繁,内容丰富多彩。文化队
观光农业基地,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科 产值 132 亿元。 2003 年,全区有公办小学 75 所、普通中学 9 所、 伍不断壮大,文艺创作日趋活跃。“香香花为媒”
技园区和观光农业园区。使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持 实施扶强、扶优、扶大的方针,优势企业、龙 职业中学 2 所、特殊教育学校 2 所、幼儿园 10 所、 等多个精品之作获得全国和省级的最高奖及“五个
续发展,从 1985 年的 2610 万元,增至 2003 年的 头企业迅速壮大,民营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大力开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9 所。社会力量举办小学 2 一工程”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古宅老巷文化
8137 万元。 发建设工业园区。至 2003 年,已建成和在建的有 所、职业中学 3 所、幼儿园 109 所、短期教育培训 等活动、“江心屿文化节”活动及“拦街福”民俗
第二产业。建区初期,在区街企业发展的基础 鹿城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其炬光分园、 机构 66 所,已创建示范性学校 10 所、示范性幼儿 活动等逐步形成有鹿城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2003
上,建立了新的企业管理经营机制,明晰了产权, 沿江工业园、中国鞋都产业园区、温州(鹿城)轻 园 12 所,教育强乡(镇)3 个。全区现代教育体系 年,全区广播覆盖率和电视覆盖率均达 100%。与
发展了各种成分经济,加快了经济的增长点。1993 工特色园区等,集产销、科研、信息于一体。2003 年, 基本形成。 此同时,鹿城文化市场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
年以来,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品牌兴业”, 园区工业总产值 103.69 亿元,出口创汇 37277.6 万 科技事业长足进步。建区以来,群众性科技活 荣有序并逐步形成规范。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至 2003 年, 美元,上缴税收 12.35 亿元。鹿城实施“引进来, 动普遍开展,各类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及各种科技社 鹿城建区以来,中共鹿城区委、区政府关注民
全区累计获得 2 个中国名牌、3 个中国驰名商标、 走出去”战略,坚持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开 团相继成立。科教兴区、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 生,重视医疗卫生,基层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完善。
11 个国家级免检产品、30 个省级名牌和省级著名 放格局。直接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服装、鞋业、 引进等政策的出台与落实,使全区科技事业进一步 20 世纪 90 年代,消灭脊灰质炎,儿童计划免疫接
商标。中国鞋都、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和剃须刀三 烟具、眼镜等行业,至 2003 年已拓展 30 个行业, 得到发展。1995 年,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 种实现制度化。1990 年,实现地区无丝蚴病。1994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落户境内。全区已拥有皮鞋、服 投资总额为 31998.34 万美元,居全市各县(区)之 号。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水平不断提高, 年,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全面达标。2001 年,
装、打火机、化工、机械等行业 20 多个,初步形 首。一批企业陆续跨入出口经营权的行列。至 2003 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和环境保护 全区四苗(卡介苗、百白破、麻疹、脊髓灰质炎糖
成以轻工产业为特色,皮鞋、打火机、剃须刀、眼 年,全区有 161 家企业获得出口经营权,企业产品 及新材料等领域有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并形成 丸)单苗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达 95%以上,儿
镜四大行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全区共有工业企 遍及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 了规模。截至 2003 年,有全民科研机构 2 家,民 童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麻疹发病率
业 8780 家,工业总产值从 1985 年的 4.24 亿元增至 温州的对外贸易已有1100余年历史,早在唐代, 办科研机构 45 家。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共 为 11.6/10 万,低于国家规定的 30/10 万的控制标准。
2003 年的 367.96 亿元。 便与日本有民间贸易往来。宋代,与高丽、真腊(柬 1975 项,其中列入国家与省级计划项目有 353 项, 2002 年,全区孕产妇保健覆盖率 97.88%,孕产妇
第三产业。从 1984 年开始,对小型国营商业 埔寨)、印度以至非洲亦有商船往来。随着对外贸 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分别为 30 项和 76 项。 系统管理率为 91.17%,集居儿童体检率达 95%,
实行体制改革,集体、股份、合作和个体商业网点 易的发展,境内当时店肆林立,商贾云集。明代, 各级高新技术企业 54 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大量增加,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的疏通体 受倭寇侵扰,清代又实行“海禁”,导致对外贸易 15 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29 家,数量居全省各
制逐步形成,商贸日趋活跃。以传统的商贸为基 衰落。20 世纪 30 年代,商业再度兴起,境内大小
础,以市区商业中心为重点,餐饮、商贸、旅游、 商店达 2000 多家。
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三产新领域不断拓展。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年,全区有各类商店 27681 家,零售收入超亿元的 的 1984 年,温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有 27 家,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169.82 亿元; 后,鹿城区对外贸易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至 2003 年,
有服务企业 7710 家,营销额 45.68 亿元;各类集 出口供货值,由 1986 年的 245 万元增至 94 亿元。
贸市场 78 个,交易额 213.22 亿元。与此同时,从 随着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发展,敢为人先的鹿城
1985 年至 2003 年,全区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构成 人纷纷到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截至 2003 年,近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5 年第一产业占 9.2%,第 8 万鹿城人遍及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累计
二产业占 53.7%,第三产业占 37.1%;2003 年, 投资 160 多亿元,创办企业 360 余家,年产值超过
第一产业占 0.5%,第二产业占 52.8%,第三产业 130 亿元;各类销售网点 4000 多个,年销售额 220
占 46.7%。 余亿元。
鹿城区是民营经济发祥地之一。建区以来,积 鹿城区人民政府从 1999 年~ 2003 年,连续 4
极扶持个体、私营、股份、企业集团的发展,制定 年被评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和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个体工商执照从 1984 年
发放的 7960 个至 2003 年的 36053 个。1987 年,省 ϖ
府颁发《温州私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鹿城一批 鹿城建区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8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