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4 - 《鹿城区志》
P. 1184

卷五十七 外  事       . 1065 .







                       卷五十七





                                                       ຓຓ൙





                  唐贞观年间(627 ~ 650),温州就有了民间外事交往。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所著《日中文化交流史》载,
              唐代温州与日本、东南亚等地时有交往。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日本坂合部石所乘的第一舶横遭逆风,
              飘流到加尔委岛(即南岛),船上人员大部分被岛上土著人所害,只有东汉阿利麻等 5 人驶抵永嘉(即今鹿城),
              地方当局全力救援,妥善安排。这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温州对外交往的最早史例。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温州与杭州、明州(今宁波)同为浙江对外贸易口岸,出口漆器、瓷器,
              进口木材等。南宋绍兴二年(1132),设置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同日本、高丽(今朝鲜、韩国)、印度、
              阖婆(爪哇)等地均有商船往来。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温州成为国际通商口岸,设立市舶司。至元
              三十年(1293),市舶司撤销。从明洪武二年(1369)起,倭寇侵扰温州沿海一带长达 200 余年之久,温州
              与海外交往随之衰落。清初,因防备郑成功渡海北伐,厉行“海禁”,强行“迁海”。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诏开“海禁”,允许沿海百姓载 500 石以下船舶出海或捕鱼。此后,
              温州货船经常往来日本、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活动。康熙二十七年(1688),温州商船装载蚕丝、茶叶、瓷器、
              药材、纸张等运往日本长崎交易。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通商开放。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辟为
              通商口岸,英国在温州建立领事馆,海外交往渐多。
                  20 世纪初,许多农民、手工业者先后分赴南洋、日本谋业,温州学生又陆续出国留学,温州与海外交往
              日渐增多,涉外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国力衰弱,国际地位低下,温州旅居海外华侨惨遭杀害亦无力和不敢
              为之申冤。抗日战争时期,温州三次遭受日军占领,外事活动基本停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对外关系。1957 年,温州港成为国内允许外籍
              船舶进出的 18 个沿海港口之一。1964 年 4 月,温州市外事办公室成立。同年 8 月,日轮首航温州。“文化
              大革命”时期,温州外事交往处于停顿。1981 年,温州地、市合并后,建立温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1984 年,温州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温州市外事工作进入新的历
              史时期。
                  1984 年 12 月,建立鹿城区,外事工作由区政府办公室兼管。1998 年 11 月 27 日,鹿城区人民政府建立
   1179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1185   1186   1187   1188   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