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1 - 《鹿城区志》
P. 261

. 152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二 自然环境        . 153 .




 抗压强度 150MPa ~ 230MPa。  在灾害类型上,主要有滑坡、崩塌(山体)、泥石  935.5 米。由于风化强烈,地形和缓,除“V”型谷外,  海拔高度 300 米以下,有的以残丘分布于平原之上,
 境内土体分布广泛,面积 135.40 平方公里,  流三种,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其中以滑坡(群)  多数为“U”型谷,山体浑圆状,或呈“馒头”状  一般丘顶较平缓。有多级剥离面或阶地存在,一级
 占全区总面积 46%,其中山麓沟谷区土体岩性较单  为主,共 63 处;崩塌(隐患)次之,有 21 处;泥  的孤立山包,形成山中丘,其坡度在 15°~ 25°  剥蚀阶地高 15 米;二级基座阶地和三级剥蚀阶地,
 一,分布面积 43.38 平方公里,占全区土体分布区的  石流 4 处。此外,地面沉降 1 处。  之间,在丘间分布许多“山间洼地”。  高度分别为 30 米和 50 米,在东端靠海处二级地上
 32.04%,由全新统洪积—冲洪积层(Q4pl-apl)、上  鹿城区是温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县(市、区)之一,         可见残存的砾石。
 更新统上组洪积层(Q32pl)、中更新统上组洪坡积  现状地质灾害较集中分布于中西部丘陵地带。境内  ౭ࢫਲ਼
 层(Q22pl-αl)和中更新统下组洪坡积层(Q21pl-αl)  地质背景条件差,中西部山区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分布十分广泛,多位于平原与山地的接壤地带,
 组成,一般层厚 5 米~ 20 米,最大厚度达 40 米左右,  发育、风化残坡积层厚度大,地形切割强烈、自然
 工程地质条件较简单。平原区土体成因类型及岩性  斜坡较陡,在强降雨和暴雨的冲刷、渗透作用下,
 复杂。土体划分为 6 种基本类型,分别是表土(F)、  容易导致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二节节平节原
 软土(SO)、粉土(C)、砂土(S)、黏性土(A)
 和砾类土(G)。  ߌ࣢ֹᇉ่ࡱ
 地下水环境为鹿城平原第Ⅰ孔隙承压水层(浅  ೶ࡗχֹ                                     民居等建筑物多以古砂堤做基础。古砂堤是海积作
 ֹᇉᄙݝ  埋型)为一级及二级水,在未参评项目中主要为  分布仰义、岙底等地山间宽谷中,在沟床或沟              用的结果,海退之后沿古砂堤之间形成泻湖,在高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地质作  Fe、Mn超标。第Ⅱ含水组据温州农科所监32井数据,  口堆积成扇形地,并与合股冲积平原毗连,形成复  潮时侵蚀向海方向的砂堤面而使其堤面坡度变缓。
 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人类的生存与  评价结果为四级水。参评项目中主要为 F- 达Ⅳ类  合的洪积冲积平原。
 发展)造成的灾害。  水标准,Fe、Mn 超过国家标准 5.1 倍和 3.8 倍。                          ฅࢫ๰
 截至 2003 年,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孔隙承压淡水耗氧量、F—及总 Fe、Mn、Cl—  Ԋࠒ௜ჰ            主要分布于瓯江边的杨府山涂与江中的江心
 89 处,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大部分  等含量变化较大,多数超过Ⅲ类水标准,即饮用水  主要分布于临江—双屿—杨府山一带的沿江河  屿、七都岛。宽度 4 公里~ 6 公里,涂面坡度不大,
 灾害点仍处于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差状态,所占比例  标准,超标系由所处弱碱性还原环境引起,属天然  口及瓯江江畔,地势低平,海拔高度 2 米~   5.8 米,  一般为 1°~ 2°。主要水系有东西向贯穿全区的
 近 90%,点多面广,影响和威胁城镇、乡村、厂矿、  水质不良,非人为污染。  平原上水网密度大成为重要的地貌特征,构成该平  瓯江水系。瓯江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多年平均径
 道路、水利工程设施等各方面,潜在经济损失在  土壤环境为平原区及近郊山区土壤质量总体较  原的上部物质主要是粉细、粉砂与淤泥互层或粉质  流量 196 亿立方米。由于瓯江每年输送大量泥沙入
 2000 万元以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好,达到国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但南郊乡局  黏土,通常见有粗细相间的水平层理。其他较显著  海,使境内的滩涂一直处于淤涨状态。海岸线显得
              的微地貌是古砂堤,砂堤的横剖面不对称,近陆的                            十分平直,滩涂宽度 1 公里~ 3.5 公里,滩涂上许
              坡度为 5.5°~ 10°,向海的坡度约 3°,砂堤埋深                      多地段已进行围垦,围垦后泥沙淤涨速率由自然状
              0 米~ 7.0  米,基本上呈连续条带状分布,早期的                       态的1.5厘米/ 年~2.2厘米/ 年提高到5厘米/ 年
 ֻؽᅣࢫֹྙֹષ




 区域构造属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温州——  丘陵区。平原区地势低平,海拔高程 3 米~ 5 米,   第三节节岛节屿
 临海拗陷之东南部,地貌类型有山地、平原、岛屿  地势自山前向海域略有倾斜,平原内河网密布。城
 三大类,地势自西向东呈梯级下降,为瓯江流域下  区内分布有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巽山、松台
                  ௾׻֛                                           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潮位最高,
 游海湾内河口地带,山区相对高差 200 米~ 500 米,  山、郭公山等十余个剥蚀残丘,呈北东东、北东和
                  位于鹿城区东部江中,系瓯江下游的一个冲积                          极限纪录 6.33 米。遇台风暴雨,极易造成全岛水淹,
 以构造—侵蚀低山为主,部分为侵蚀—剥蚀的低山
              岛屿,呈椭圆形。东西长 6.5 公里,南北宽 3.1 公                      交通隔绝。
              里,江岸线总长度 18.4 公里,总面积 12.7 平方公
              里。岛周围水深 2 米~ 11 米,东南浅,西北深,                            ࡾྏბ
 第一节节山节地      地势平坦,海拔平均 3 米,最高不超过 4 米。耕地                            位于瓯江下游,城区北面的江中。据清《永嘉
              753.71 公顷,是淡涂泥田。植物区系丰富,维管束                        县志》、《孤屿志》记载,江心屿历史悠久,南朝
              植物 84 科 239 属 347 种。河渠密布,主干河渠 21 条,               宋武帝时就名扬海内。该岛原分为两部分,中贯江
 以海拔高度和相对切割深度 300 米作为低山和  ֮ࢫ೶
              老涂、吟州、樟里、板桥、上沙与前沙中间隔着一                            流名“中川”,中川最深处为龙潭,川中一小山名
 丘陵的划分界限。  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海拔高度 300 米~ 900
              条浦。1956 年,岛上居民筑坝堵浦进行合围,连成                         “孤屿”,孤屿因此得名。南宋绍兴七年(1137),
 米,最高峰为城区西南的盘古楼尖,海拔高程
              整体,成为淡水河。岛受瓯江径流、潮水双重作用,                           蜀僧青了奉高宗诏书,填塞中川,建江心寺于其上,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