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0 - 《鹿城区志》
P. 350
. 242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六 城市建筑 . 243 .
又推广定型钢模。 面工程。1978 年后楼地面种类日增,如 107 地面拼
花木板、陶瓷锦砖、大理石、混凝土花砖、缸砖和
ࠁୠࢲܒ 预制水磨石板等。1984 年,整体工艺水磨石楼地面
ֻؽᅣᅣࡹᇽീ۽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面层,艺术图案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虫鱼、
末,其后发展迅速,以冷拔低碳钢丝为主的中、小 飞禽走兽、传奇人物等,深入到民用建筑中,成为
型构件发展到以高程钢丝为主的各类型钢筋混凝土 城区建筑特点之一。90 年代以来,镜面花岗岩及抛
第一节节土 建
框架。建区以来,多层建筑兴起,钢筋混凝土工程 光砖板块楼地面面层,以其大方、简洁、明朗的建
迅速发展。材料设备、施工工艺、质量检测都达到 筑风格,在高级宾馆及部分民用住宅中广泛采用。
ࠎḤԤԤ 一般为二三层楼,现场施工中墙体砌筑和垂直运输, 系列化和定型化标准。1990 年大跨度部分预应力
历代民间建房,采用人工打夯,以木夯、石夯 仍靠搭设斜道和肩挑人抬办法。随着房屋建筑高度 框架开始起步,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达 C30-C40。其 ḤԤ૫
或铁夯夯实。二三层建筑,一般作浅基基础。少数 上升,出现水平运输车辆化,解决垂直运输大多采 中先张预应力圆孔板使用面最为广泛。 昔日,境内建筑物有坡面和平屋 2 种,木屋架、
4 层以上建筑,则以人工拉锤上下运动,先在墙基 用土扒杆。70 年代~ 80 年代初,高层建筑兴起, 小青瓦坡屋面最为常见。各色筒瓦屋面,古今多用
线内打入 8 米~ 12 米木桩,桩上做木承台,两侧 采用钢管夹头脚手架。80 年代中后期,钢管井字架 ੌֹ૫ 于寺庙、亭台楼阁和纪念性建筑。屋面防水,传统
以灰土石块夯填,铺石为基,俗称“眠牛”。1978 大量出现,解决高层建筑垂直运输。 境内古、近代民居,多筑“三七”、“二八” 工艺是在檩条上做砖站或板站,具有挡风沙、保温
年前,桩基有木桩和混凝土预制短桩 2 种,采用 三合土地面。富家住宅卧室、书房等地面,多铺设 隔热功能。20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钢筋混凝土
1.5 吨以下自落锤井架式打桩机施工。1978 年,桩 ḤԤุ 木板。20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出现钢筋混凝土现 房屋,有刚性和柔性(三油二毡、四油三毡做法)
形由 6 米电杆桩和灌注桩发展到钢筋混凝土预制方 民间传统建筑有木板墙和砖墙 2 种。用于木结 浇楼地面。随着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逐步推广应 防水屋面。70 年代后期出现的屋面防水材料有聚乙
桩、钻孔成型和钢管成型灌注桩。1979 年使用蒸 构房屋墙体多为围护墙;用于砖木结构房屋墙体多 用,楼地面施工由现浇转向预制,先采用预制槽型 烯胶泥、三元乙丙复合防水卷材及乳化橡胶沥青涂
汽锤打桩机。1982 年~ 1984 年,筒式柴油锤和步 属承重墙,围护墙多用薄砖(开砖)砌成空斗,山 板,随后采用隔音性能好的多孔板,大量用于楼地
履式打桩架相继应用。1985 年后,采用钢索静压 墙大多将屋柱裹于墙内;承重墙多用规格砖砌筑实
压桩机打混凝土预制桩,最大压力 80 吨,地基压 心,或以大、中、小方仑砖砌空斗墙体。20 世纪初
实普遍采用三轮 10 吨~ 12 吨压路机。桩基种类分 ~30 年代,建筑的墙体四壁为垂直承重墙,用中仑
第二节节材节料
灌注桩(钻孔、沉管)与预制桩两大类型,近 20 种, 式薄砖砌筑空斗,具有承重和围护双重功能。中华
其中以“震动沉管式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技术发展 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开始推广标准砖。1955 年省城
市设计院对大仑砖空斗墙结构进行验算,肯定其经 ۑḤԤҋḤḤ ሆḤԤຐḤḤ
大南路建筑基础施工( 济、牢固、自重轻,适合温州城区软土地基。此后, 随着基本建设规模逐年扩大,建筑钢材用量不 1954 年曾建牛山砖瓦厂。随着屋面结构变化及
普遍使用大仑砖砌墙,4 层以下砖混建筑墙体,底 断增加,钢材全部由外地调入供应。 小轮窑的不断涌现, 1976 年上半年牛山砖瓦厂停
二层平砌空斗,上二层立砌空斗。1977 年后,5 层 产。1958 年于杨府山涂浦边建温州机砖厂,取下陡
以上砖混结构建筑,底层为实砌大仑砖墙,采用梅 ඣḤԤୃḤḤ 门浦涂泥制砖,但远不能满足全区大仑砖的需求量,
花丁工艺,二层以上为空斗砌工艺,采用“三顺一丁” 1997 年前,建筑用水泥主要从外地调进供应, 每年要向外地调入补充。1999 年,以耕地土为原料
工艺,每一楼层现浇一层钢筋混凝土圈梁,建筑物 此后散装水泥逐渐替代了袋装水泥。进货渠道统一 的黏土制砖被禁止使用。随后,粉煤灰制蒸压砖、
四角和主要承重部位加筑构造柱。多层建筑出现后, 后,提高了水泥制品的质量。 灰砂砖、轻型混凝土多孔砖等砖瓦被广泛采用。
年) 墙体施工中,除大型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墙体采用机
2002
械吊装外,其他墙体砌筑仍沿用手工操作和传统的 ଡḤԤҋḤḤ НḤԤߧḤḤ
披刀灰工艺。 20 世纪 80 年代,建筑用木材除国家统一分配 灰桥以前是蛎壳转运、烧制砺灰的集散地。砺
外,大多数通过多渠道供应。1990 年以来,建筑用 灰由砺壳煅烧而成,质地洁白,境内建筑多将其用
宏
ଆḤԤϰ
图 木材全部由温州木材加工厂(又称温州木材工业公 作黏结和粉刷材料。建区后,建筑所需砺灰大多由
摄 / 俗称壳子板,按构件造型,以木板构成。支模 司)、温州木材公司两家经营、供应,建筑装修用 附近各县供应。
最快。 方式,一直沿用顶撑支模传统方法。1980 年使用液 材如木板条、三合板(木屑料制品)等则由以上两
压滑升模板施工工艺,1984 年采用套筒整体浇注法 厂和从外地采集的多家商业公司供应。 ߛḤԤ೩ḤḤ
൭ࡏ 浇筑圆柱成功,以预制混凝土为壳模代替木模,钢 黄砂分粗、中、细、特细砂。中细砂产地主要
20 世纪 70 年代前,大多采用竹脚手架,建房 筋工艺又进了一步。1985 年使用衔架式支模,其后 在瓯江上游一带江底。年产砂量远达不到需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