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8 - 《鹿城区志》
P. 348
. 240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六 城市建筑 . 241 .
使用冲击回转钻、液动冲击回转钻。1980 年在勘察 分布有各个年代人工填土层外,底下及其他区域表
中进行动力触探。1982 年开始运用静力触探试验技 层尚有 0.6 米~ 2 米左右的黏土“硬壳层”,下卧
术。经过历年勘察,全区地层结构状况基本查明。 流塑状的淤泥质土,厚 25 米~ 35 米。部分区域伴
卷六 有淤泥夹细粉砂,淤泥含贝壳等。软土的物理、力
ࠎ 学性质随着深度而变化。下部分布不同强度、不同
位于藤桥镇一带,由中坚硬块状火山碎屑岩、 组织结构的黏性土或古河道砂卵石层,可按建筑要
Ӭ൧ࡹᇽ 火山熔岩、花岗岩类和坚硬层状碎屑岩组成,因零 求选择承桩持力层,但顶面起伏高差大。基底岩石
星分布,面积小,低山丘陵地形陡峻,不宜作为城市 为火山碎屑岩或花岗岩,其表层往往有坡残积或较
建筑用地。 厚的全风化层。
温州城区建筑的布局、造型及砖木结构技术等方面,在宋代已达到一定水平。明清时,技艺趋向完备,
ўݚފ१ԊႾࠒჰ Ӗࡗరฅ
其中的四合院,布局比较合理,空间层次分明,虚实有致。民国时期,传入西方建筑技术,钢筋混凝土开始
地形开阔平坦,属城市建设区。除旧城内地表 七都镇附近,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潮间带,上部
使用,房屋从单层平房向二三层楼房发展,建筑风格从最初的仿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折中主义风格,发展到
后期的装饰艺术派风格,但变化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行业很快形成专业队伍,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先后完成了各类厂房、
仓库、公共建筑等一大批基建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 第三节节工程设计
鹿城建区以来,建筑业不断发展,形成了勘测、设计、施工和设备安装、装饰维修配套,拥有比较先进
的技术装备。房屋从三四层楼房向高层、超高层发展,向多功能智能化发展。
境内传统建筑形式是木构架体系,大多是一二 框架剪力墙体系,在山麓区凝灰基岩上作浮筏基础。
至 2003 年底,全区房屋施工面积累计达 1154.1 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 598.4 万平方米,占 52%。建
层。构架可归纳为拈梁式(多用于中堂)和穿斗式 此后,陆续设计、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
筑企业从初期的几支城郊建筑队,发展到拥有 27 家上等级企业,其中二级资质企业 8 家,三级资质企业 19 家。
(多用于房屋尽端山墙)2 类。墙体是起围护作用。 结构体系分框架体系和框架——剪力墙体系,采用
年终施工总产值,由初期的几十万元,增加到 2003 年的 10.6 亿元。建筑行业以其强大的产业优势,成为鹿城区
平面布局,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以中堂为整座房 桩基础的类型有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大直径钻孔灌
屋中心,两边次间作卧室,一般一间隔为前后两间, 注桩、沉管灌注桩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等 4 种。
顶部设阁楼,两厢作餐室、厨房,天井与后院贯通, 鹿城区是典型的海滨沉积软土地区,地基处理
ֻ၂ᅣᅣाҳഡ࠹ 有的设回廊,围成四合院。 方法大体上采取砂垫层法、石钉桩加固法、石渣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筑设计停留在一至 填加固法、重锤夯实法、砂桩预压法、砂井真空预
三层砖木混合结构。1951 年 ~1960 年公共建筑有人 压法等。1978 年,混凝土灌注桩迅速发展。20 世
第一节节工程测量
民大会堂、温州剧院、展览馆、医学院、师范学院 纪 80 年代,大型工程按规定作静荷载试桩。鹿城
和邮电大楼;厂房有温州化工总厂、冶金机械修造 一建公司在承建温州针织一厂技改项目时,自行设
1984 年前,工程测量都是自设假定坐标,建区 现沉降。1958 年起,先后对 50 多座主要建筑物进 厂、陶瓷厂;住宅有来福门外华侨新村和工人新村。 计制造一套承载力要求达到300吨的静压试验设备,
后逐步统一采用温州市 1983 年独立坐标系,为建 行变形观测。据统计,沉降量 500 毫米~ 700 毫米 1978 年开始,先后完成 15 个住宅区的整体配 取得了施工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动参数试桩法应用
筑工程设计的平面布置定位和竖向设计提供依据。 的占 20%,100 毫米以下的占 44%。 套设施设计任务,其中水心、上陡门 2 个住宅区, 较为普遍。水泥搅拌桩与钢筋混凝土排土空心桩,
1984 年,温州勘察测绘院成立,国家颁发甲级勘测 此外,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除了一般建筑工程 总体设计包括平面布置、空间组合、建筑造型和环 从 1990 年起逐渐推广使用。
证书。1988 年,勘察测绘院承担建设用地测量的绘 测量以外,还进行许多特殊工程测量,如修建市 境绿化等方面,改变了过去式样单一、色彩单调的 1996 年,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建筑设计从单体
制工作和建筑物定位测量。 一百大楼五层次的测量,对体育场、游泳池作出标 格局。 设计向总体小区设计方向转变,注重小区的绿化、
境内浅表地层有较厚的软土,多层房屋普遍出 准的场地鉴定等。 1984 年以来,工业建筑单层厂房仍占多数,以 电子监控及完善的物业管理,处处体现出“以人为
薄腹梁、预应力折线形屋架和锯齿形厂房体系为主。 本”的设计理念。主要以新城片——大自然家园、
随着大型的公共建筑及高耸、大跨度、大荷载难度 锦绣湾等为代表。
较大的结构设计的涌现,板架合一体系如 V 形折板、 设计单位在 1983 年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质
第二节节工程地质
双厂板、马鞍形双向壳板等,以及大型预应力构件, 量评比标准,实行奖金分配与质量挂钩,同时将竞
亦开始在设计中应用。 争机制引入设计领域,对较重要的建设项目组织设
1953 年开始采用麻花探钻取土了解地质结构, 3 月至次年 2 月,进行水文地质勘察。1959 年开始 境内第一幢高层建筑为 17 层、总高 53.1 米的 计投标或方案竞赛。1987 年开始,先后开展 TQC(全
采用静荷载试验确定地基土体容许承载力。1956 年 应用机动钻探设备,即苏式 30 钻探机。1978 年后 东瓯大厦,1984 年由温州市建筑设计院设计,采用 面质量管理)和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