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5 - 《鹿城区志》
P. 515
卷十七 畜牧业 . 407 .
卷十七
྾ତြ
畜牧业是鹿城农村主要副业,历来农民以养猪为主,亦养牛、羊、兔、鸡、鸭、鹅等,但户养规模小,
商品率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落实“私有户养”方针,鼓励
农民饲养。1958 年,大办集体畜牧场,因缺乏管理经验,加上粮食减产,饲料紧张,畜牧业生产下降。1962
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落实了“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政策。“文化大革命”
期间,生产徘徊起落,受到挫折。80 年代农村经济实行改革,全区涌现畜禽专业户、基地示范户、专业村及
专业园区,畜禽生产大量发展,商品率不断提高。1984 年,全区生猪饲养量 5.13 万头,年末存栏 3.65 万头,
牛存栏 1357 头,禽饲养量 21.8 万羽,蜜蜂 3019 箱。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逐渐加大,并形成独立的产业,
农户收益逐步提高。1992 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34.9%,比 1984 年增长 14.6%。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随着鹿城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小商品市场兴起,部分乡镇调整为街道和工业园区,
不少农户转向经济效益较高的乡镇企业。90 年代中期,畜禽生产基地开始由东部平原沿江区向西部山区迁移。
2001 年,在藤桥镇创建畜牧业科技园区,开发生猪饲养区、肉鸡饲养区、食草动物饲养区、畜禽产品加工区、
屠宰场、动物废弃处理区、综合服务管理区和检测中心区,建立绿色产品渠道,实现科学一条龙管理,开始
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至 2003 年,全区畜牧业产值达 9415 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 52.7%。
ֻ၂ᅣᅣᇶေ྾ౚ
第一节章猪
境内农户历来有养猪的习惯,20 世纪 20 年代 鹿城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及小商品市场兴起,部分
~ 30 年代,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远销上海等地。 养猪户专业大户弃牧经商或办厂。2000 年,全区生
抗日战争期间,农村经济衰落,生猪饲养量下降。 猪饲养量比 1990 年下降 11.44%,年末存栏量下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鼓励农户家庭养 46.63%。2001 年,藤桥镇建立生猪科学养殖区。
猪,并引进良种,广开饲料来源,推广先进饲养技 至 2003 年,全区生猪饲养量增至 12.38 万头,年存
术,加强疫病防治等措施,生猪饲养量逐年上升。 栏 5.29 万头,其中能繁殖母猪 3400 余头。
“文化大革命”期间,养猪业受到严重挫折。80 年 境内传统饲养的生猪均是温州本地品种。20 世
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 纪 40 年代初,曾引进巴克夏猪与本地猪配种,60
政策,生猪生产直线上升。1985 年至 1990 年,实 年代后期被淘汰。70 年代,温州农科所选用虹桥母
行户养为主和专业户、重点户养猪相结合,购销管 猪与苏联大白猪、长白猪杂交选育成功温州白猪,
理体制逐步完善,政府还安排资金和饲料扶持商品 在养殖户中广为推广。后又推广饲养金华两头乌猪、
猪基地,专业户逐年增加。1990 年,全区生猪饲养 江山黑猪、龙游乌猪、新淮猪及丽水碧湖猪等良种。
量达 5.51 万头,年末存栏 3.71 万头。90 年代开始, 80 年代后,引进杜洛克猪、约克夏猪、PIC 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