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5 - 《鹿城区志》
P. 525
卷十八 渔 业 . 417 .
卷十八
ြ
鹿城渔业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从事渔猎活动。三国时期,永嘉造船业崛起,瓯江捕捞
趋盛。南北朝时,沿江渔民张网作业颇为兴旺。唐宋期间,百袋网、中擂网、流丝网等技术相继传入,上蒲州、
仰义等地形成渔村,并赴沿海岛屿“结草为庐”,进行半定居(季节性)渔业生产。宋代,向朝廷进贡水产
品有黄鱼、海蜇、虾米、鱼鱼、梭子蟹等 30 余种。明、清时“海禁”,捕捞生产萎缩,水产养殖却初露端倪,
滩涂养殖有蛎、蚶、蛏等三大贝类,山区稻田、池塘养鱼渐兴。清末至民国时期,沿江渔民赴舟山围捕大黄鱼、
带鱼等经济鱼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渔业加强领导。1956 年,从广东引入敲作作业,使大黄鱼资源受到严重
破坏,70 年代经政府明令禁止才停歇。1958 年,成立温州市水产局,兴建浙南地区首座水产冷库,初步形成产、
供、销一条龙生产。1960 年 ~1980 年,贯彻“捕养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建立瓯江捕捞队,
推广瓯江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应用河蚌人工育珠、开发“四大家鱼”(鲢鱼、鳙鱼、青鱼、草鱼)、杂
交等人工育种新技术,促进渔业生产由渔猎型向“农牧化”转变。1981 年后,渔业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实行
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建立渔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强化渔政管理,发挥内陆水域资源优势,加快发
展水产养殖,渔业生产出现新局面。
鹿城建区以来,水产养殖发展迅速,渔业经济不断增长。1999 年,全区渔业产量达 277 吨,产值 321 万
元。2001 年,鹿城区行政区域扩大,七都岛的划入填补了全区无海水养殖的空白。渔业发展,由产量向质
量与效益转变,由解决吃鱼难向保障食物营养与安全转变,由丰富市民“菜篮子”向增收增效转变。鹿城渔
业,从个体松散型经营开始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截至 2003 年底,全区渔业总产量达 585 吨,产
值 1093.15 万元,比 1984 年分别增长 3.25 倍和 18 倍多。
ֻ၂ᅣᅣြሧჷ
第一节节水资源
鹿城区瓯江水域面积为 300 平方公里,陆岸 米~ 10 米,深 3 米~ 5 米,总计水面积 0.65 平方
线 40 公里。有岛屿 4 个,岛陆总面积 15.07 平方 公里,正常蓄水量 165 万立方米,直接排入瓯江,
公里,岛屿岸线总长 34.47 公里。有狮岩、象岩、 主要支河有 15 条,常年放养淡水鱼类。
象岩西礁等 3 个岩礁。 全区建有水库 9 座,总库容量 1412.7 万立方米,
温瑞塘河鹿城段,长 13.45 公里,一般宽 15 米 水面积 4000 万平方米,已开发养鱼水面积 50.03 公
~100 米,水深一般 6 米,历来为航运、灌溉、渔业 顷。此外,建有池塘面积约计 26.68 公顷,主要分
之主河道。七都塘河,河网总长 30 公里,一般宽 7 布在牛山养殖场一带,为温州淡水渔业公司开发经
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