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2 - 《鹿城区志》
P. 982
卷四十九 文化艺术 . 863 .
卷四十九
໓߄ၜඌ
鹿城区历来为浙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劳动作息,创造了
远古的东瓯文化。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历代英才名士辈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谢灵运任永嘉郡守间,
写下不少吟咏永嘉山水诗篇,开辟了中国山水诗之先河。唐代张张以诗画名世。宋室南渡后,南北文化交融
密切。叶适,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亦是散文诗词作家,“雄文恃辩为永嘉博儒之冠”。徐灵晖、翁灵舒、徐
灵渊、赵灵秀四人诗风接近,人称“永嘉四灵”,成为一大诗派,从而使“宋诗又一变”。宋卢祖皋少时即
负诗名,一卷《蒲江词》,“乐章甚工,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南宋光宗朝,中国最早的戏曲南戏
开始诞生于温州,时九山书会才人所撰写的《张协状元》,为中国至今遗存的最早戏曲脚本。南宋琴家郭沔,
作琴曲多首,《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均流传于世,被称为浙派音乐创始人。元代王
振鹏是界画大家,工墨笔界画,笔法工致细密,自成一体,有“元季界画可为第一”之誉。清代有以项维仁、
汪如渊为代表的永嘉画派。晚清,海禁渐开,鹿城受维新运动影响,有识之士开始在城内办学校、创报刊,
文学艺术有了变革和发展。“五四”运动其间,新文化运动兴起,境内出现了新文学刊物及文艺社团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木刻、漫画、话剧、歌咏等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文化事业有了蓬勃发展,各种文艺团体相继成立,各类活动空前频繁。尤
以 1984 年鹿城建区后,政府重视文化,兴建新的文化馆,增设街道乡镇文化站,成立区文联及所属的文学、
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戏曲等群众文艺团体,创建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等。20 年来,全区文化艺术队
伍不断扩大,文艺新秀脱颖而出,各类文艺创作活跃,成绩显著;先进文化贴近群众,深入基层,文化精品
ֻ၂ᅣᅣ༤ᅣख
第一节章戏章文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最初流行于浙南沿 词叙录》)。声律以五声音阶,由若干牌调歌曲组
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明祝允明《猥谈》 成“曲牌腔体”的联套组曲。唱词通俗易懂,在表
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演上唱、做、念并用,还有简单的道具、音响应用,
预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 演员“搽灰抹土”脸谱化。伴奏乐器有拍板、鼓、锣、
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徐渭《南词叙录》说: 笙、箫等。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 温州戏文的出现,使中国戏剧真正成为一门综
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宜宣和间已滥觞,其盛 合艺术,开辟中国戏剧史新纪元。温州戏文剧目共
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 约 240 种,因历史沧桑大多失传,仅存有《张协状
南戏声腔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南 元》、《白兔记》(明成化本)以及《琵琶记》、《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