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3 - 《鹿城区志》
P. 983
. 864 . 温州市鹿城区志 卷四十九 文化艺术 . 865 .
钗记》等。 名,九山书会建于南宋。《张协状元》、《董秀英 绪年间(1875 ~ 1908)仍十分流行。其时有 30 多 一批优秀演员。抗日战争期间,沪杭沦陷,外地京
戏文剧本由书会才人编写。书会是下层文人与 花月东墙记》等戏文剧本均出自该书会。 个班社在温州、台州、处州(丽水)活动,有的班 剧演员纷至沓来温州城区,城内的三个剧场全演京
艺人的组织。书会中人称为才人,亦称书会先生, 社还曾到江西上饶和福建桐山、蒲城等地演出。 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尚有老金福连、
从事剧目的编撰。郡城最早的书会有九山书会和永 Ⴅࡁ߶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京剧传入温州,温州乱 新金福连、新新福连、大三庆、新三星、新民剧团
嘉书会,两书会对南戏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作用。 永嘉书会是元时以郡冠名,明成化(1465 ~ 弹在艺术竞争中乏力,遂走向衰落。至中华人民共 等六个班社。1951 年,剧团整顿,组建温州五星剧
1487)本《白兔记》出自该书会。 和国成立前夕,仅存新老凤玉等 3 个班社。 团,1954 年易名温州京剧团。“文化大革命”后,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班社经过整顿,成立 许多知名老演员相继退役,剧团一蹶不振,于 1985
因郡城内外有山九座,故称九山,书会以此得 胜利乱弹剧团,并创作上演《高机与吴三春》等剧目。 年撤销。
1959 年后易名为温州瓯剧团至今。
温州乱弹传统剧目有大戏 84 本,除《回龙阁》、 갸ख
《双秋莲》等 77 本外,还包括《连环计》等 3 本 越剧流传温州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多在农村
第二节章剧章种
演出,男女合演,音乐较为简单。后来女班兴起,
唱腔得到发展,剧目亦大量增加。民国 25 年(1936),
Ⴅࡁঐख 光绪年间向徽州艺人学来剧目与唱腔,从福建班学 时有“越剧皇后”之称的姚水娟偕王湘芝等多人组
又称温州昆剧,是流行在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 得部分皮黄剧目,并加入一些温州乱弹,溶汇形成 成高升龙凤舞台,来温州福禄林游艺场演出,影响
区的一个昆剧流派。明万历年间(1573 ~ 1619) 以徽调为主,兼唱乱弹、时调、滩簧的多声腔剧种 甚大。由此,越剧在温州生根。40 年代王湘芝、吴
昆剧传入温州后,和温州的戏曲声腔互相融合后所 和剧。 燕丽;50 年代,吕爱宝、黄湘娟、郑梅凤等知名演
形成的一个地方剧种。 和剧各类角色长期以来均由男演员扮演。20 世 员都相继在温州演出红极一时。
永昆的声腔,既有与苏昆同牌同调,也有同牌 纪 30 年代始女演员入班,40 年代女演员渐多,各 1951 年,温州戏曲剧团整顿,成立温州市越剧
异调和独有曲牌。演唱不受传统联套宫调规律限制, 班社都男女合演。 工作团。1956 年,改为温州市越剧团至今。
可以同宫异调联套,亦可以在某一曲牌中间转调, 和调早期常演《昭君出塞》、《湘子度妻》、《瞎
呈现了极大灵活性和丰富性。在打击乐方面也保留 子捉奸》等小戏,后相继移植其他剧种剧目,遂累 ߅ᅣख
了较为古朴的民间锣鼓点。演员脚色初有小生、正 积剧目 300 余个。尚有《洗马桥》、《黄三袅与林 清末期间,话剧从上海传入温州,时称文明戏
生、当家、花旦、大花、小花。外加鼓板和正吹即 定郎》等多个民间故事编撰的剧目。 陈茶花扮演的“吴三春” 瓯剧团供稿 或新剧。民国元年(1912),温州城区成立文明戏
昆曲,《报恩亭》、《循环报》等 4 本高腔。
可演戏,称“八脚头”。后发展到“十三脚”。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1959 年,平阳和剧 团体新教育社。未久,文明新剧社、化装讲演社相
演风格古朴、自然、明快,讲究生活真实,丑角道 团上调温州城区,称温州和剧团。“文化大革命” 继建立。“五四运动”后,演出团体益多,并以此
ࣘᅣख
白多用温州方言。 期间与温州瓯剧团合并,统称瓯剧。1979 年,从瓯 形式宣传反帝爱国。抗日战争期间,话剧勃兴。其时,
清光绪二十年(1894)以后,京剧传入温州,
永昆剧目大小约 120 多个,有《荆钗》、《白 剧团析出。1983 年,再度并入瓯剧团至今。 业余与专业团体众多,上演的剧目有《保卫领空》、
当时称“新戏”。清宣统元年(1909),邑人洪可
兔》、《杀狗》、《琵琶》、《金印》、《绣襦》、 《雷雨》、《雾重庆》等等。解放战争时期,各团
闻集资在市区天妃宫创办“尚武台”(一名“翔舞
《八义》等;尚有李渔作品 7 种和一批独有剧目。 ᤃᅣख 体除上演《升官记》、《家》外,还演出《钟楼怪
台”),招收十二三岁童子学京戏,聘请北京艺人
永昆在清同治至民国初年为鼎盛时期,班社多 原称温州乱弹。乱弹职业班社始于清乾隆年 人》、《复活》等外国剧作。
李达子执教。民国元年(1912),正式开台演出,
达 40 个。抗日时期,日渐凋零。1951 年合并分散 间,郡人洪泉本组织的老锦秀班。该班长期在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各团体主要是搬演老
并为观众所喜爱。20 世纪 30 年代,京沪各地的京
班社及零散艺人成立温州地区巨轮剧团。1954 年, 村演出,深受群众喜爱,此后,遂成为温州一大 解放区的话剧和歌剧。20 世纪 80 年代,温州市文
剧演员应邀相继来温献艺,其数不下两三百人,影
划属永嘉县后,城区不再有此剧种。 地方戏曲剧种。 工团话剧队曾上演《雷雨》、《光明行》、《货郎
响颇大。其时,温州城区京剧班社亦活跃一时,较
瓯剧声腔以板腔体为主,有正乱弹和反乱弹, 与小姐》等剧,后因观者日稀,演员改行,专业话
知名的有金福连、大三庆、大高升等班社,均拥有
ބḤḤḤḤख 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并吸收滩簧、时调。传
原称“和调班”。和调,由民间流传的跑马调 统乱弹本戏全部唱正乱弹,反乱弹形成较晚,用得
演变形成,流行于温州、台州、处州以及福建省福安、 不多。宾白唱腔语言近似中原音,称作“乱弹白”。
福鼎、柘荣一带,为温州一大地方戏曲剧种。 丑角则用温州方言。伴奏乐器以笛、尺字胡、板胡
和调始于明代中、后期。最先的班子名为和合 为主。打击乐多用大锣大鼓。粗犷暄腾。大鼓击法
班,由平阳人阿桃(又名林椿)组成,演出以村坊 手足并用,变化丰富。
小曲及时调为主要曲调。清道光年间曾一度衰落。 瓯剧盛于清道光年间(1821 ~ 1850),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