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康熙开化县志(点校本)
P. 36

·6·              开化历代方志集成(康熙)                                                                                第一卷                      ·7·


                 笏山县西五里。其山状端正如笏                                                                    宋村岩县东北四十五里。有石佛及石龙首。水自龙口出不绝,下有石台承之。
                 古田山县西百里外云台乡,高十有五里,山中虎不啮,蛇不螫。旧有田可百亩,                                           皆自然无凿痕。祈雨辙应
            畔有泉,泉出两窦,瀦其下为池,深博尺有咫。未尝干溢。是为龙湫。每旦有云一缕,                                                 乌岩、白岩土人名为干湿岩。县南十五里。相去可二里。乌岩广三十余丈,
            浮空而上,眡所向之方辄雨。新安王炎为记                                                                中平可居。白岩下有小潭,深不可测。旱则祷焉。今有灵济、惠泽二名
                 天童八仙山县北四十里,周围五里。唐乾符间有仙人鄷去奢,于山中修炼。                                                 西岩县北六十里,广五丈,深不可量,中有三窍,怪石万状
            感天童八降,因名。后得飞升,册井犹存。岁旱,王自然于山祷雨,辄应。天师为                                                   云雾岩县北七十里,内广七丈,中有龙湫,其水弘深。旱祷辄应

            立开化雷靖                                                                                  澄湛岩县西北七里
                 王母山县东十五里,其得名莫详。山高而锐,中半有灵湫,俗谓之天井                                                   石龙岩县西八十里,山顶有石,横亘如屋嵌空可二丈,后临溪,深不可测。
                 独山县南十里,皇甫仙谶云 :独山员,出状元 ;独山漾,出宰相                                                祷雨辄应。立祠岩上
                 讴歌岭一名小山岭,在县北一里                                                                    五马岩县北百步,郡守克斋李公尝游此,因名焉。后名流词客穴石探奇、登

                 鸦金岭县东二十五里,周围五十里,抵常山界。山势壁立,灵湫一泓。在山                                             高赋咏,益增其胜。唐龙、徐公遴皆有记。唐碑惜剥落,不可读矣
            之半名摄龙洞,旱祷辄应。见《一统志》                                                                     金溪县东五十步,凡两源 :一出马金岭,下经九里峦环石柱 ;源一出际岭,
                 芹岭、遯岭并县西南三十里,高一十五里。相连峙,崎岖险峻。黄裳过此                                              下经高阳。源俱达马金,合流曰马金溪。西南注四十里,经钟山下环县治,复东南
            有诗                                                                                 流达华埠,始容舟入常山境,而溪渐大。见《一统志》
                 银岭县东北七十里                                                                          马尪溪县东十五里,发源白马山下,合太驶、小驶二涧,西南三十五里至常
                 盖云岭县西九十里                                                                      山境,注于金溪

                 灶坑岭县西八十里                                                                          声口溪县西二十里,乃池淮溪之下流。旧志云 :瀑泉所集,因以成溪,水声
                 梨岭县南七十里                                                                       常如风雨。东南流十五里达孔埠入金溪
                 壕岭县西南八十里                                                                          池淮溪县西三十里。凡两源 :一出歇岭,一出大溶岭。合流至滕岩下,其地
                 马金岭县北百里,休宁县界                                                                  曰池淮畈,故名。东南注声口
                 大溶岭、富楼岭并县西百里,婺源县界                                                                 龙山溪县南三十里,凡两源十二曲,一源出梨岭,一源出壕岭。下东南流

                 百际岭、风岭并县北五十里                                                                  五十里达华埠,注于金溪
                 歇岭县西北七十里,山白沙,抵德兴界                                                                 龙潭县东北,钟山下,长可三里,两涯高山。潭中多奇石。遇旱当于此激龙
                 金竹岭县北六十里                                                                      致雨
                 丰原岭县西十五里                                                                          石龟潭县北十里,水浒有石俨如龟,故名
                 黄石岩县东五里,祈雨之所                                                                      杨淮水县西三十里,源出饶乐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