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台州市志》下册
P. 203

辖内江水师,分左右两哨,设大钓船3艘,每艘水战兵25人,又设正哨船1艘,副哨船

                 1艘,各配兵15人,轮流巡缉,互相应援。宣统二年(1910),浙江省外海水师巡防队
                 分南北中3路,海门为中路,辖5个营,兵丁696人,有永福小兵轮1艘,艇船、钓船45

                 艘。

                     民国13年(1924),浙江省外海水警厅永平兵舰驻海门,有武装警察40人。20年,
                 沿海各县保卫团下设水巡队。27年,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于海门成立陆战大队,
                 后裁撤。32年6月,温台沿海护航委员会成立,于海门置办事处,并成立护航总队。

                 次年2月,浙江省温台沿海护航大队成立,设6个大队,1个教导队。8月护航总队撤

                 销。34年,护航大队缩编为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第一、二大队。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军队在海上活动。1952年,总参谋部下令沿海各军区

                 划分海区,由海军和陆军武装船艇护航护渔。次年5月,沿海建立四道反小股武装
                 特务袭扰防线:第一道海上防线,以海军舰艇为骨干,海上武工队、民兵武装船和护

                 航炮舰密切配合,打击小股武装特务输送船;第二道海岸防线,以守备部队、公安部
                 队为骨干,民兵配合,加强海岸警戒、巡逻和港口船只检查、管理;第三道陆地防线;

                 第四道隐蔽战线防线。1962年,针对台湾当局“反攻大陆”叫嚣,各县成立支援前线
                 委员会,加强民兵训练,全民备战。1982年后,实行军警民联防,驻有东海舰队一部、

                 台州军分区部队、海巡武装警察大队、边防武装警察支队和温州水警区椒江水警
                 队,以及民兵应急分队、民兵哨所等。

                     海防设施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海门卫城,城墙高2.5丈,周长5里30步,
                 垛口330个。健跳所城高2.3丈,周长3里20步。桃渚所城高2.5丈,周长3里50步。

                 隘顽所城高2.4丈,周长7里10步。并置沿海要冲之地巡检司城。明代,沿海山巅建
                 烽堠,又名墩台,用以传递军情。配置有信号炮、火炮、铜锣响器、火种等。信号规

                 定:望及海面盗船,放1炮,举烽1把;海盗船逼近海岸,放2炮,举烽2把;海盗登陆,
                 放3炮,举烽3把。清初,为防备郑成功军队,沿海增设烽堠(今沿海有遗迹)。沿海

                 便于登陆处置炮台,有牛头颈、家子汛、栅浦、三山、烽堠、界牌头6炮台。同治十三
                 年(1874),海门建南岸外沙联珠炮台、北岸沙湾联珠炮台、牛头颈炮台、小圆山麓炮

                 台,隶台协营。民国37年(1948),海门镇建癞头山、太和山、马鞍山3炮台。并用梅

                 花桩封锁港口,阻止舰船登陆(26年,海游港口水岙口横港一带设梅花桩,每排5株,
                 宽约2丈许,长45丈)。1954年,沿海地区施工建设永久性国防工程,至20世纪50年

                 代末大部完成。至1990年,台州地区海防边防设施基本配套。
                     海防反特斗争    1950年3月13日,三门坝头民兵发现台湾派遣特务“浙粤赣

                 边区反共救国军”司令张子敬等5人潜入,即行追击。特务逃入桃山前巾山顽抗,
                                                                                  军  事    · 1259 ·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