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3 - 《台州市志》下册
P. 353
二十六年寄生草堂原刻本),以及天台博物馆所藏《历代帝王年表》(清齐召南手稿
本)等,均为罕见珍本。
第二节 戏 曲
1987年11月,黄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6块阴刻戏曲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
宋乾德三年(965),有参军戏(化装相声)和杂剧脚色形象。宋代南戏逐渐形成,流
行于浙东南沿海,戏班演员一般仅六七人,除主角外,均身兼数角。台州是南戏发
源地之一,南戏音乐取材当地流行民歌,现存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有《台州
歌》,语言具有浓重台州乡土气息。
元代杂剧流行台州。元末明初,台州陶宗仪《辍耕录》最早使用“戏曲”一词,
“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其中“院本名目”和“杂剧曲名”,集宋
元剧目和戏曲大全。明代,流行海盐腔。明《太和正音谱》载知音善歌者36人中有
台州冯彦皋。成化二年(1466),陆容《菽园杂记》说黄岩“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
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为耻”。嘉靖间(1522~1566),徐渭《南词叙录》说:“称海盐
腔者,嘉、湖、温、台有之。”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台州知府谭纶“以浙
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将海盐腔由台州引入江西宜黄。明中叶,演出传奇
戏和昆曲、高腔,直到清乾隆间,为戏曲高峰期。
清乾隆中期,明代传奇戏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地方戏,渐居主流。乱弹腔在黄
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
黄岩乱弹班。咸丰至同治间(1851~1874),徽戏传入,以西皮、二簧、梆子为主干
唱调。光绪间(1875~1908),乱弹戏逐渐扩展至临海、天台一带。此后,黄岩乱弹
班称山外乱弹或老乱弹、上肩班,以唱功见长,昆、高、乱三腔合唱;临海、天台等地
乱弹班称山里乱弹、下肩班,以做功见长,高、乱、徽三腔合唱。临海县梓林山兵村
(今椒江)李惠卿创办山兵高腔班。民国初期,乱弹有20多副戏班,大中小剧目近
300余,高腔班10余副,徽班5副。
民国21年(1932),嵊县女子越剧班进入台州,后在温岭县大溪镇成立演出团
体,称“大溪舞台”,在各地演出。此后越剧逐渐在台州流行,乱弹和徽班渐趋衰落。
1950年10月,有临海新越剧团、黄岩人民越剧团、海门新新越剧团3个专业剧
团。1951年8月,台州专署文教科举办第一期戏曲艺人训练班,从黄岩和海门2个剧
团抽调演员,充实临海新越剧团,改名台州越剧实验剧团。次年,举办第二期戏曲
文 化 · 1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