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2 - 莲都区志
P. 1052

· 990  ·                                  莲都区志

                 燃红烛 3 支,面绘云彩龙鳞;灯板二
                 端凿圆洞带榫木棍,每节 1 人擎举。
                 龙尾呈弯曲翘起,尾鳍高与龙头齐

                     3
                 平, 人擎举。一条大型板龙出游,
                 前导以大号、锣鼓、提灯、引珠。共
                 需青壮者百数十人,闹灯彻夜,加一
                 倍人换班。旧时,元宵灯期(元月初

                 五至十六)汇集城区板龙多至 7、8
                 条。武村、青林村板龙素以高长雄
                 伟、娴于舞阵而胜一筹。1950年,元
                 宵节搬运工会板龙首尾长达170节。                                    碧湖乡村走马灯(2009年摄)

                     龙灯     也称“九节龙”,“滚地龙
                 灯”。一般首尾7—9节,每节长1米
                 多,用竹篾编成圆孔篓形,节中安木
                 柄,节与节用布连接,节距在 3 米左

                 右。首、尾的形体小于板龙,均 1 人
                 擎举。舞灯时交叉旋转,变换队形。
                     花灯      品种多样 ,有花鸟、鱼
                 虫、人物、百兽等。旧俗灯市正月十
                 三日,毕集于市,各竞巧胜,十四至

                 十六日众执花灯、车马列队从“夫人
                 神座”巡街,达百、千人。
                                                                    联城武村板龙舞(2009年3月摄)
                     走马灯       在峰源乡和碧湖镇一
                 带盛行,多以少年男女扮饰,身前扎马头,身后扎马尾,载歌载舞,伴以器乐。表演节目有《昭

                 君出塞》等。茶区兴行采茶灯。
                     民歌
                     1953年,在雅溪革命老区搜集革命民歌3本,有《油菜花开满田黄》《送郎参军》等。1955
                                     3
                 年、1957年、1984年,次举行畲族群众赛歌会。1980年,县文化馆民歌搜集小组先后搜集民
                 歌200多首,民间小调、山歌150多首,记录整理70多首。

                     民间器乐
                     吹打乐       在明代流入。常用曲牌有《万年欢》《大号一杆枪》等,迎神赛会等场面一般
                 8—10人,唢呐主奏,中间插有丝竹乐段,打击乐段运用丰富。有时在开始加号筒吹奏,气氛
                 热烈,俗称“闹场”。婚丧喜庆场合一般4—6人,唢呐主奏,加丝竹乐器或锣、鼓、钹,一个曲牌

                 反复或几个曲牌联套。
                     丝竹乐       曲目有《梅花三弄》《行街回合》《渔家乐》及戏曲曲牌等。主要乐器有笛、二胡、
                 三弦、箫、扬琴等,以笛为主奏。在迎神赛会或节日巡街演奏,俗称“闹街”。
                     道教音乐        相传始于唐代,演奏于丧事做道场、祈雨、驱鬼镇邪等法事。有碧湖派、城关
   1047   1048   1049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1055   1056   1057